泥沟英歌属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英歌舞,源远流长,是潮汕大地的汉族传统舞蹈之一。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汉族劳动人民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泥沟英歌更是普宁英歌中的佼佼者。在潮汕地腹地的普宁市,英歌有二大流派:单槌和双槌。泥沟英歌属于后者。关于泥沟英歌舞的起源,据载,是先祖从福建南下定居后才有的,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如普宁其他英歌一样,泥沟英歌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
最初先祖传下来的泥沟英歌舞前棚是八槌八鼓一蛇,虽套路不多,却极为精堪。经过一代代的相传加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具有严谨的身法,步法,槌法,阵法。
泥沟英歌的特点是:扣槌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幅步大。双槌起落,扣击对舞,手腕转动打活槌,产生漂亮的槌花。上身和头部左右自然晃动,极富舞蹈感。
套路有:观音坐莲,单锁链,双锁链,钩脚,飞鹰等。
槌法有:推槌,背槌,合槌,搓槌,钊槌等。
阵法有:8字双金钱,双龙摆尾,八卦螺旋、李逵下山、内外重围、洗街、五星闪光、落地梅花、披星戴月等。
套路槌法阵法舞动时候,粗犷豪爽,气势磅礴,刚柔并济,变化多端。环套环,圈套圈,层层交织,队队相应,有如猛虎下山,万马奔腾,跳花绳,让观众百看不厌。
泥沟英歌的双抛槌是种普宁英歌中打法最为独特的。
最典型的是双槌从右胯旁沿一斜线向左上方抛击又甩击回原位,配合其脚下特有的跑跳步反复进行,整个动态非常的轻灵、活跃,柔中显刚,舞蹈性特别强。另外在泥沟英歌中,其步态、图案变化也较丰富,如快速的倒步连接,是泥沟英歌最富特色的队形变化之一,在表演中,舞队以三人一组不断地套换位置,形成环环相扣、循环不息的单向群体运动,表现了英雄们前赴后继奋勇向前的伟大气概。
英歌舞者扮演的是梁山伯英雄好汉,所以,舞者脸部化妆是根据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的,一般如下:
队头玩蛇的鼓上蚤时迁,脸上盘一条银环蛇。
头槌是黑旋风李逵,黑须满腮、倒钩;
二槌是大刀关胜,红脸红须;
三槌花和尚鲁智深,是个花点环须绿眼角怪样;
四槌行者武松却描得英姿焕发、刚强无敌美男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