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镇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中山市古镇镇,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北边缘,是中山、江门、佛山三市的交汇处 ,为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之一,灯饰业是古镇镇的工业龙头,也是古镇镇的经济支柱。从1982年发展至今,经过二十年的引导、扶持,古镇镇已先后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全镇已登记注册的灯饰厂企共4千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形成了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共有灯饰铺位1000余家,蓬勃发展的灯饰产业为古镇镇赢得了“中国灯饰之都”的美誉;产品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等99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古镇镇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北边缘,是中山、江门、佛山三市的交汇处 ,为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之一,距广州80多公里,乘船到港澳约75分钟。全镇总面积47.8平方公里,由古镇、曹步、海洲三大片组成,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约6.8万人,外来人口约10万人.
古镇交通
古镇交通
古镇镇按照“工业立镇,工农商并举”的经济发展方针,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区域性特色经济明显的工业城镇。古镇镇区域经济特色十分明显,“灯饰电器千万种,花卉苗木全国种”是其真实写照。个体、私营经济十分活跃,占全镇经济总量的95%以上,现有灯饰灯具、塑料机械加工、建筑装饰材料、五金制锁、化工涂料等几大行业。灯饰业是古镇镇的工业龙头,也是古镇镇的经济支柱。从1982年发展至今,经过二十年的引导、扶持,古镇镇已先后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全镇已登记注册的灯饰厂企共4千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形成了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共有灯饰铺位1000余家,蓬勃发展的灯饰产业为古镇镇赢得了“中国灯饰之都”的美誉;其产品畅销全国,在全国同行业市场中的份额约60%,还大量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等99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999年、2002、2004、2005及2006年,古镇镇成功举办了五届国内最大的专业灯饰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灯饰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灯饰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五金制品、塑料加工、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1998年,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视察古镇时称:“古镇把一个小商品办成了大市场”。古镇镇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并为此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在建设过程中,古镇镇获得众多的荣誉:1992年获广东省首批工业卫星镇;1994年,获了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先进镇;1995年获首届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1998年,荣获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镇、南粤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广东省国际灯饰城;1999年初,被定为广东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广东省文明村镇称号、国家卫生镇;2000年,被授予“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等光荣称号,同时被定为广东省首批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2002年获国家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灯饰之都”的荣誉称号;2004年获“广东省教育强镇”称号,2005年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古镇不古,它与日俱增富有特色的建筑群折射出这个城镇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园林式现代的城镇已初具规模将来,古镇镇将会焕发出更新的风姿,一个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中国灯饰之都”将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城镇建设

多年来,古镇镇积极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工作方针,不断深化“城市经济”理念,以欧陆风格、岭南特色作为城镇建设的总体定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其大,但求其精”的城镇建设思路,树立精品意识,主动接受中等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吸引、拉动半径30-50公里范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不断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先后完成了国贸大酒店、灯饰广场、政府办公楼、各村房地产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331.8米高的“世纪灯王”建设项目的奠基,大大提升了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全镇主要干道种大树、村村种大树,全镇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白天见绿色大树,晚上见夜色灯光”的“生态型古镇”、“光亮古镇”。
村级发展

多年来,古镇镇坚持利益向下原则,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初步实现了镇村协调发展。在90年代初,古镇镇就开始实行能人治村,选拔私营企业主担任农村两委主要领导。全镇12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都是企业主。这些经济能人,不但德、能、威望俱全,而且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在他们的带领下,村级班子的战斗力明显提高,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租赁业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长,至2010年底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六坊、冈东等村年集体收入人均已超1万元。农村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福利事业

多年来,我镇十分关注民生,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让全镇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全力推进“一免两保”工作(15年免费教育,保障全镇人民基本生活、门诊统筹)。在完成“三个一工程”的基础上,2007年,我镇全面实施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实施15年免费教育的镇区。实施《古镇镇村(居)民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将原来全市要求的3360元/年·人大大提升到5000元/年·人,社会救济力度进一步增强;《古镇镇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市镇两级住院年度累计报销限额18万元/年,避免因重大疾病致贫。同时,从2008年12月起,还实行基本门诊医疗保险,解决居民常见病的基本门诊医疗费用,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
精神文化

多年来,古镇镇树立大文化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充实古镇的文化内涵,培养古镇人的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娱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2005年,成功荣获了“国家文明镇”荣誉称号,进一步促进“灯都”人文素养和品味的提升。 2009年,我镇六坊云龙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魏家祠堂、苏家祠堂、曹步观音庙等列入市文物保护范围。

工业

举办为期6日的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提升古镇灯饰在世界的知名度,巩固和扩大“中国灯饰之都”的地位和影响力。全面整治无证照企业,规范市场环境。全年共查处无证照企业300多家。实施“创名优、树品牌”战略,选出“中国灯饰之都强优企业”13家。组织有关企业主参加国内外各类博览会、展销会,指导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灯饰产品出口近9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0月,建立广东省灯具检测站,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和创名牌名标产品意识。至2004年全镇获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全年工业总产值10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1.22%。
农业生产

农业经营总面积3.3万亩,镇外异地经营农业面积1.7万亩,农业总产值达2.86亿元,比上年减少14.31%;全镇12个村集体总收入2.22亿元,增长15.18%,平均各村收入1854万元。按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验收要求,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实现了“五年全面建成”目标,2004年2月通过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考评验收小组的考核验收,成为全省首批建成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加快规划生态植物园,动工建设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项目,2003年引进的广东维生园艺有限公司,已建成2万平方米大型温室棚,引进20多个新奇品种,成为古镇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农业专业户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展销会及到国内一些大城市参观学习、了解市场,丰富农民的农业信息。
城乡建设

深化“经营城镇”和“城市经济”理念,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品位。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整改东兴东路、体育路等重点路段,全面整治绿化、道路、广告牌及泛光工程等,按1:10的比例建造了“灯王”模型,突显了独特的“灯都”文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成世界灯王规划,改造文化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建设灯都华廷首期、乐丰花园首期及六坊花园等全部由村级集体和引进资金建设的住宅小区等重点工程。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让群众能更多地享受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招商引资

外经外贸 推进招商引资,发展外源型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年引进外商投资项目6个,其中新签“三资”项目4个,续签“三来一补”项目2个;合同利用外资10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1.45%。出口9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总额8067万美元,增长5.74%。
财税增收

财政税收 严格按照规范、民主、高效的理财观念,整顿税收征收,规范事业性收费,盘活、处置闲置资产,增加财政收入。发挥财政部门、结算中心、审计部门对财政支出的核算、管理、监督作用,强化支出预算管理。2004年财政收入2.74亿元,比全年预算下降9.56%,财政支出2.71亿多元。税收收入4.13亿元,增长13%;其中国税收入2.5亿元,地税收入1.21亿元,分别增长5.33%和37.64%。
人民生活 农村人均年纯收入9075元,比上年的8250元,增加825元,增长10%。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61.98亿元,增长20.06%;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05亿元,增长20.03%,人均居住面积63平方米。

evil(2014-11-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