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人居住的地方紧靠着洮河和大夏河,汹涌的河水奔腾着注入黄河,旋转的浪花也跳到了马家窑的彩陶上,演化出绚丽多彩的图案。旋涡纹,正是马家窑类型彩陶最有代表性的纹饰。 旋纹彩陶尖底瓶
马家窑遗址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尖底瓶、壶、罐、瓮、带嘴锅等等。彩绘分布在瓶、壶、罐、瓮的外壁,碗、钵、盆的外沿和器内。最常见的旋涡纹往往以点着圆心的圆圈或同心圆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发散出波状的线条,连缀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旋纹彩陶尖底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个器身近似纺锤形,流线型的尖底大大地减小了对水的阻力,系绳的两耳装在腹部的二分之一以下,让瓶子入水后容易倾倒,灌满水后提起绳子又是直立的,力学原理考虑得十分周到。这种本来就是水具的器皿,又让马家窑人着意地画上水涡的纹饰,以纵向排列的三个圆圈为中心,向四方发散出成束的S形波线,构成连绵不断布满器身的四方连续图案;而较细的瓶颈则画着一周一周的横线纹。整体看来,像是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波涛。
画在盆、碗里面的旋涡纹又是另一种格局。有的以同心圆为骨架,中间或边缘的某一层产生一些变化,比如将线条拉直,变成等边三角形,夹在同心圆的旋涡中间;有的如同上述尖底瓶的纹饰布局,从圆心发散开去。发散的方向有两向的,如同S形;有三向的,即把圆形分成三等份,这种布局最多;还有分成四等份的,如果用直线条,就是十字形,如果旋转起来,就演变成卍字形。图案法则在马家窑彩陶的绘画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除了旋涡纹,马家窑类型还有一件陶器必须提到,就是舞蹈纹彩陶盆。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它的纹饰,也同水有关。盆的内壁上,由成组的竖线分成三个区域,每区中,分别画着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剪影,她们整齐地侧着头,踏着统一的步伐,辫子甩向一侧,尾巴似的飘带甩向另一侧,静止的画面上展现了节奏和律动。俄罗斯芭蕾中四小天鹅的经典舞蹈,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相似的表现。人物的脚下,画着一周周水平线条,她们自然是在水边跳舞了。如果盆里盛上水,人物的倒影映出来,更是美妙无比。看来,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它也反映出,奔跳的河水不仅满足了马家窑人的物质生活,也是他们精神生活所离不开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