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陉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见义勇为的仁人志士,也不乏富有才华的文人、学者、能工巧匠、民间艺人。他们或著书立说,或从事艺术,或修建古刹,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古代文化,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光添彩。无论是苍岩山的桥楼殿阁,雄伟的长城关隘,还是各地的金石碑刻、名瓷古玩,以及琴棋书画、戏曲歌舞、花灯面塑都闻名遐迩,引人瞩目。 建国以后,井陉文化艺术的发展,多彩多姿,灿烂辉煌。被誉为祖国民间艺术一枝奇葩的“井陉拉花”曾两度进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得到好评。井陉的晋剧也以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进京演出,为井陉人民争得了荣誉。历代流传于井陉境内的“竹马”、“抬扛”、“跑驴”、“旱船”等民间艺术,品种繁多、风格别致,颇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井陉历史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渊懿朴茂,闪耀着古朴而原始文明的璀璨。悠久的民俗文化长河之中,不仅有着个性的建筑等物质文化,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相对统一的民间行为和思考方式,有区别于政令法规约束而自觉遵守的风俗习惯和历代相传的生活模式。这些,铸就了井陉大地民俗文化大厦的基石。
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重在“俗”。约定俗成,反复出现,又被广泛遵行。它既包罗万象,制约着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它又那样琐细具体。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无不显出民俗的痕迹。因而,它又是一种使万物凝聚,使人们亲合的文化。民俗文化,重在于“民”。辟土植谷,弄土成器,是其生存手段;乡野,村镇,市井,是其生存环境;红白喜事,相贺相吊,是其交际形式。种种世态人情,道德规范,无不真切地袒露于民俗文化之中。因而,了解井陉民俗文化,就能了解广大阶层社会的生活史,就能发现创造井陉历史的芸芸众生的心路历程。
历史上研究井陉民俗文化的乡贤绝非一人,但见诸文字且传世的仅有几种县志,寥寥几人,且极简的笔墨概述。井陉民俗文化的梳理抢救工作势在必行。我们今天把不断移步换形的民俗文化整理、收集、分析、探源、追流,既要着眼于历史进程中的传统,又要关注现当代的需要;既要弘扬传统民俗中优秀风尚,又不掩饰回避其中封建性的陋习鄙俗。必须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正视历史,关注未来,促使社会习尚向科学进步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移风易俗,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宏伟目标。
井陉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支极小分支,难免感到它的多侧面存在所带来的扑溯迷离和难于把握。因而分析、认识它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指导理论。民俗文化是穿越各种性质社会的大众文化,因而积层繁复,错综复杂。尤其是古代通过口头对民俗事项的传承,传承者的主体精神无不渗透进去,使之形成的社会缘由与时代背景更加隐晦,甚至不易追溯其原生态。
民俗传承的渠道一般有四种。其一是由血缘路线传承。以家族和血亲关系为纽带,从儿童时期就口授心传。以传延民俗事项为由,同时传授者的气质、心态、好恶、秉性也沿续下来,如今井陉的 318 个村庄,其中 137 个村是由本县村庄的扩展、家族分支迁建的。可见有一半村庄的出现都与原来人口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其二是地缘路线传承。井陉虽为古赵,却毗晋接燕,井陉 91 个村由境外迁入,其中由山西移民的 55 个村间接告诉我们,井陉三晋民俗的渗透是怎么来的。“远亲不如近邻”,同村同乡同一地域,是同化人们感情、密切人际关系的重要因子。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中频繁接触,易于在传统民族心理基础上促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如井陉人对三皇姑的崇祀和对各自村里神庙的祭拜,都受地缘文化圈的影响。其三是业缘传承。主要指同一行业内部,进行具有行业特点的民俗事项传承。井陉陶瓷业是一大古老的民俗实业。在行业民俗传承中,通过技术转让、制度规范等表相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总结,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是更实用的民俗传承。其四是社会传承。千百年来,井陉的男人不少在外面闯荡江湖,与外界进行广泛文化交流。井陉古驿路附近的村庄常常接触外地商贾,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农耕之外自己独特的民俗氛围,促进了地域民俗文化的渗透和成熟。井陉民俗文化存活于井陉民众生活中,实践性是其最大特点。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不能脱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和井陉的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它又是一种自发自选的下层文化,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样学样,人云亦云的从众性,是民俗文化的又一特点。它的发展不会是匀速直线运动,在当今信息时代,旧的狭隘封闭、约束人天性的封建性习俗,时时被人们毫不犹豫地抛弃,而代之明快又不乏深沉意蕴的新民俗,无不昭示着改革开放后井陉民俗的巨大变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