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菉,有1000多年历史,因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文化底蕴深,素有“小佛山”美称。民国统治时,梅菉属直辖市,内设康平、同德、海兰三镇。如今,梅菉是吴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十余万。
清代以后,随着商业的发达,梅菉的茶市日渐兴旺。民国期间,有仙楼、奇香楼、同庆楼、金菊园等十余家酒楼和茶楼。解放前夕,“一乐”、“醉乐”、“统一”、“鉴江”、“太白”、“会记”等茶楼酒馆也相继崛起。其中“一乐”、“醉乐”、“统一”茶楼,除雇聘省港厨师外,还设有音乐曲艺,邀请名家演唱粤曲,招徕顾客。笔者孩提时,曾跟爷爷到横塘路的一乐茶楼饮茶,边饮边听,乐也融融。
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茶市也热闹起来。笔者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写了《聚仙楼上叹早茶》和《小镇茶风正浓》,在《湛江日报》发表,尽情地报道了梅菉人“一盅两件”的文化生活。当时经营茶市有梅菉宾馆、麓湖宾馆、梅江大酒店、梅菉酒店、金九饭店、水阁餐厅等13家。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可喜成果,使梅菉人更珍惜生活和享受生活了。人们起床后,晨运去,然后进入茶室叹番“一盅两件”,开始新的一天生活。吴川诗人许贵特为茶楼撰写了一副对联:“洗脚农夫,歇刀巧匠,都忙酒店;经商老板,创业能人,共叙茶楼。”今天的梅菉茶楼,跟上现代,讲究包装,建筑上有的红墙绿瓦、园林假山;修饰上有的地毯铺地、墙贴书画。每间茶楼除大厅外,都设有小房,内有空调、电视、沙发、洗手间等。
坐落在江心岛的金岛度假村,内设“食为天”茶室,这里鉴水围绕,树茂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茶友的好去处。春天里的一个早上,笔者晨泳后与友人进入“食为天”,坐下后,穿着红色旗袍的咨客即来开位并递上纸巾,问几位和饮什么茶?然后穿着黄色上衣的茶艺小姐上前点亮小灶煲水、泡茶,一会儿后,着装统一的女服务员向我们推介食品的品种。笔者一打听,这里的食品可多呢,包点类有叉烧、南乳、生肉、香芋、莲蓉、豆沙等;粥类有沙螺、鱼片、白果、花生、皮蛋等;糕类有千层糕、马蹄糕、红豆糕、萝卜糕等;饼类有印度薄饼、玉米抛饼、葱油饼、榴莲酥饼等;饺子类有玉米、香葱、韭菜、鲜虾、碎肉等;粉皮类有芝麻白粉、煎坡尾粉、煲啫啫辣粉、猪肉肠粉等。此外,还有清蒸排骨、姜蓉牛展、香辣凤爪、药材牛肚、白灼芥菜、油炒西兰花等美食。笔者与茶友要来了烧卖、牛展、凤爪、叉烧汉包、马蹄糕、葱油饼等小食后,边品尝,边倾谈,尽情享受文化饮食的乐趣。
来这里饮茶的茶客中,既有退休干部,也有在职的公务员,既有城市中的居民,也有农村里的农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小。他们品茶谈天,神采奕奕,好不快乐。茶客中,有不少是来江心岛锻炼的中年人和老人,他们在岛上打球、练拳、跳舞、游泳后,再到茶室聊天品茶。
在茶客中,有一位长者是常客,他姓梁,70余岁,是体育局的退休副局长。在职时,梁生是高级游泳教练,曾教出蝶泳世界纪录保持者邱亚帝,亚洲100、200米仰泳冠军林来九和国家女泳队队长欧丽玉。他对笔者说,退休了,无事干,每天早床后来江心岛与友人饮茶谈心,放开心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在笔者相邻的茶桌中有一位粤剧老演员 ,他叫林国光,从事粤剧生涯50多年,为国家二级演员,现仍担任市粤剧团的团长兼导演。当天,他与一批老同学聚旧,向他们介绍剧团到香港、新加坡演出和南派粤剧的表演艺术。老同学也个个开腔,分别介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们边谈边聊,品尝吃包,个个心情开朗。在茶客中,还有一位本市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大亨龙老板。他在改革开放后,从农村中走向大城市,从事建筑业,发迹后,他捐资三千万元给家乡山瑶村建学校、修道路、辟公园,使昔日的穷山瑶变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式的富裕山瑶。当日,他以一个普通茶客身份与妻子、女儿和吴川商会同事一起在大厅里品茗茶尝美点。
梅菉茶市中,规模较大的可数在解放路的海港城大酒店了,二至六楼都设茶座和包房,电梯上下,可容纳近千人,日夜营业额达一两万元。金九大酒店、南园大酒店、同德城澳门食街、京华大酒店、金源宾馆、市府迎宾馆等茶室同样人头涌涌,热闹非凡。据笔者推算,梅菉每天有四五千人进入茶室叹茶,双休日或法定假日人数要翻一翻。
饮完早茶,笔者离开江心帝,兴致未消,也赋诗一首:“金岛茶室会亲友,品茶谈天乐悠悠;一盅两件成过去,煎煎炒炒几风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