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轻叩时会发出乐音。隐约透光。除了瓷器,还有什么可以这样形容?瓷器甫从中国出口,就博得世界的赞赏、商人的注目和收藏家的青睐,且激发了致力仿制这种珍贵物料的西方陶匠的创意。不论是珍藏传世,还是从沉船打捞或地下出土的瓷器,都以其耐久无缺而成为研究早期世界贸易和跨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 中国的瓷器制造有悠久历史,其独传之秘延续千多年,世界莫不求之若渴,趋之若鹜,这也就难怪要以“China”来命名这种美观、实用而又耐用的器皿。累世以来,茶和丝虽然是东西贸易的主体,但谈到推动跨文化对话,促进意念、纹饰、设计和技术创新的交流,则非瓷器贸易莫属。 中国早在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开始开辟贸易之路,到唐代(618~907年)已经建立庞大的市场,贸易往来莫不以对方的奇珍异器为尚。瓷器从海陆两路出口,远届土耳其、东非,近则至菲律宾、日本和印尼等地,不仅供王室贵族收藏和使用,也作为家族的传家宝收藏,甚至作为墓葬品使用。 江西景德镇以盛产瓷器著名,遂有瓷都之称。宋代(960~1279年)发明了白中泛青的蓝白釉瓷器(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不仅出口,还供应国内市场和皇室御用。元(1279~1368年)明(1368~1644年)两代,青白瓷风靡世界,景德瓷的名声由是确立。 一般来说,瓷是一种白色、半透光、玻璃化的物料,在摄氏1300度左右的窑里烧制成器。但瓷器并不一定是纯白色或半透光的,这要视瓷土所含杂质及其厚度而定。中国外销瓷的品质因其出口市场、以及制造时间和地点而各有差异。质厚粗糙的瓷器通常销往亚洲各地,后来也销往西方,纤薄而绘制精美者则多销往欧洲,供日常使用和收藏。 “外销瓷”是一个意思多少有点含糊的字眼,既可泛指不同品质、粗糙精细兼而有之的陶瓷,如供应本土市场,随后也销往国外,包括唐宋时出口东亚、东南亚和西亚的陶器:也专指为国外市场生产的瓷器,如元代时为穆斯林市场制造的大型“食盘”,以及18世纪根据指定欧洲式样和图案特制的瓷器。研究指出,过去认为大多数外销瓷只在民间窑场制作的看法并不正确,在明、清(1644~1911年)两代,尽管景德镇是官窑所在,专为宫廷服务,但它在生产宫廷瓷器之余,也生产出口瓷器,这也是许多外销瓷品质优越的原因。 起初,中国商人并不直接与西方买家交易,而是通过中介商由海路或陆路付运,这些中介商大都是阿拉伯商人。但自16世纪初葡萄牙开辟了通向中国的航线后,贸易日趋蓬勃,西班牙、荷兰、英国和其他国家也纷纷从这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分一杯羹。从全球各地沉船和考古遗址中发现的中国瓷器,增加了人们对瓷器贸易分布范围和内容的了解。 从16世纪末欧洲开始,摆设和使用中国瓷器,以至于以中国款式为蓝本的日本瓷器,成为地位的象征,是富贵且具鉴赏品味的人家才能享有的奢侈。他们的收藏丰富得要用整问房间来陈列。英国以至全欧洲的陶匠,都试图复制精白、耐久的瓷器,由此衍生了新型的陶瓷品种,如骨瓷、软质瓷。不过,它们的精细和纯白、光亮程度都比不上从中国进口的瓷器。经过多年摸索,直到1709年德国迈斯的工匠勘破制陶的奥秘,局面才有所改观。 到18世纪,欧洲(稍后还有美国)的贸易公司为与中国在瓷器贸易中争一日之长短,指定要根据西方的式样、色泽和图案制造套装餐具和其他器皿。东西方陶匠的意念交流,产生各式各样眩目的新品种,来自不同国家的瓷器时见错配的样式和系列设计,以致今天人们还在问:“究竟谁抄袭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