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人们拜年不是在大年初一初二,而是在初三初四或更迟。于是炸煎堆,一般是选在大年初二这天。如果外村的女人嫁到我村里来,又是在年前结婚的,新郎官过年时是一定要给女方的娘家拜年的。第一次做“新姑爷”,炸的煎堆必须要大(一般大如拳头或比拳头更大),越大越说明新姑爷家富有,女方的娘家就越有面子,女儿嫁了个富有的人家,脸上能不有光么?
新姑爷带来的煎堆,是要分遍娘家的全村人的,一户也不能漏。如果有哪户人家没领到你的煎堆,就说明你看不起他,不将他当村里人看,是要闹意见的,以后见面都不会打招呼的。
炸“姑爷煎堆”,有时要架几个灶,请几个师傅和几个人来帮手。新年头头,请的师傅和人工是要给“红包”的。乡下人炸煎堆用的是地道的花生油,柴条是年前就劈好的,早就晒干捆好放在门脚边。火烧得特别旺,油在锅里沸滚,有人在盆里拌粉(有用糯米,有用粘米,有用糯米和粘米掺在一起的),时而加糖,时而添水;有人搓粉团,一个一个的搓圆摆放在几个大簸箕里;有人在将一个个粉团捡起沿着锅边放进油锅里……师傅开始时是坐在锅旁的,用一个带竹柄的铁筲在锅里轻搅,不让一个个粉团粘在一块,过了一会,那些粉团就一个个的浮在油面上,师傅这时就站起来,将腰弯成弓形,用铁筲将那粉团加大力度往下压、压、压……压了几次,那粉团也差不多熟了,成了金黄色了,便再用那铁筲捞上来,放在旁边的几个箩筐里。
刚炸好的煎堆香气飘溢,令人唾液欲流。趁热吃,可以一口气吃上好几个。凉了的煎堆味道就差远了,尤其隔了几夜后,就硬冰冰的,啃也啃不动,费很大的劲也吃不了一个,就常见新年的村道上和沟渠边不时躺卧着一两个啃咬了一半的煎堆,大都是小孩子扔弃的。
除了“做新姑爷”要炸煎堆,其他人家给亲戚拜年一般也炸煎堆,只是这煎堆不像“姑爷煎堆”那么大个。你家送来,我家送去,于是便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之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