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是中国诗歌之乡,自古以来就有吟诗唱词的优良传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郑风》、《小雅》等诸多篇幅描述了荥阳的风土人情,《叔于田》、《大叔于田》等记载的就是郑武公的弟弟叔段在京城的故事。中国诗史上彪炳千秋的大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杜甫等都在荥阳留下足迹,并创作出许多锦绣华章。中唐诗人刘禹锡和晚唐诗人李商隐两位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卓越诗人,又都长眠于荥阳檀山原。另外,在荥阳城乡活跃着许多诗人,多个民间诗歌团体创作了万余首诗歌,还出版了几十部诗集。
被诗圣杜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唐代画家、文学家郑虔就是荥阳人。他能诗文,喜弹琴,与李白、杜甫为友,又擅书画。杜甫曾写过许多咏叹、纪念郑虔的诗,称赞郑虔“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原”。郑虔一生著作甚丰,但命运坎坷,其作品遗失殆尽,现存于《全唐诗》中仅《闺情》一首:“银钥开香阁,金台照夜灯。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
郑虔与杜甫、李白为酒友兼诗友,唐张怀馞《书断列传》载:“郑虔任广文博士,学书而病无纸,知慈恩寺布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后自写所制诗并画,同为一卷。封进,玄宗御笔书其尾,曰‘郑虔三绝’。”郑虔的书画多见于古籍记载,见过其书画原貌的却不多。沈阳博物馆尚藏有其小幅山水一帧,水墨不着色,用笔精致细密。难得的是,郑虔在其船画中绘出了中国典型的可折叠收放的撑条式纵帆,让我们领略到其画风格。更有意义的是,据郑虔船画推算,中国人使用这类纵帆的时间在唐朝初年。当时就有了纵帆和舵,并可能使船进行逆风调线,因此中国帆船是世界最先实现逆风调线的优秀帆船之一。
荥阳还是唐朝中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刘禹锡的四代祖居之地,他曾在书信中自述荥阳老家“陋室未毁,瘠田可耕”,并在死后葬于郑桓公受封立国的祭天圣地坛(檀)山原。
刘禹锡21岁时就高中进士,主张限制贵族大地主的兼并,加强中央集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核心的“永贞革新”,后来,藩镇、宦官及腐朽官僚们的反扑下,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到边远的地区长达23年之久。但刘禹锡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总是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所以他的诗中总是充满了豪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就是: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那时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此外,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商隐也是地道的荥阳人。李商隐,字义山,原籍怀州河内,也就是现在的沁阳县,祖辈迁居荥阳,李商隐在荥阳出生,死后就葬在荥阳檀山原。他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排名第4。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特别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对李商隐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出生,李商隐还特地为他取小名叫“白老”。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他非常著名的一首诗《锦瑟》就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并且,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对中华文化史中另一朵奇葩——宋词的影响也很深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