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
影人的服饰、图案花纹也是皮影雕刻中非常讲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巧 细致,技法成套,在大轮廓中以菊、兰、梅、竹装饰,配以“”字,雪花、鱼鳞、星眼、松针等图案,充分折射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志趣。(薛宏权同期:说皮影的雕刻)
就这样,帝王的皇冠龙服,高官的乌纱蟒袍,后妃的凤冠霞帔,宫娥的彩袖垂裙,大家闺秀的雍华娇贵,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平民百姓的布衣麻衫,纨绔子弟的绫罗彩缎……千姿百态,都被皮影艺人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灯光下诞生出一个个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的皮影人物.
染色
皮影的染色工艺,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 华县皮影戏
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 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每件影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华县影人的造型和汉代画像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分类雕刻.人物脸谱多达470余种,颈以下肢体多达181种样式.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表演
表演可以说是精湛绝伦,堪称是皮影艺术的灵魂,在皮影演出中,唱腔也非常具有地域特征,它几乎和皮影演出融为一体,无法分开。华县皮影戏的唱腔有碗碗腔和眉户两种,流行于全陕及甘肃、青海等地。碗碗腔的产生年代,已无文献可考。清乾隆年间,渭南举人李芳桂专为碗碗腔撰写的剧本——被誉为《 华县皮影戏
十大本》,成了观众喜爱、艺人乐演的传统剧目,能否演唱它也成为衡量艺人和戏班水平的标准,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碗碗腔的产生的历史至少也有200年以上。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 细腻委婉,演征战戏激昂刚健,唱悲苦戏则凄婉缠绵。眉户属曲牌联套体,用眉户演唱的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所见不多。今年八十岁的潘京乐是当今华县最著名的老艺人,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潘老先生曾和他的社班表演过皮影,据他讲,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现在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碗碗腔为主,细腻悦耳,缠绵俏丽。现在,华县皮影可以说是陕西皮影的代表之作,她精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演技,委婉动听的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
4魅力编辑
怀抱月琴,手挑皮影,在幕后的灯影里,用柔情的碗碗腔将人生的沧桑细 华县皮影戏
细吟唱;吃碗面,抽口旱烟,在透亮的白幕上,用跳动的精灵将古朴的梦想释放的得五彩缤纷。从四千年前到21世纪的今天,华县皮影,借光显影,穿越人生,穿越古今,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堪称是一颗秀美的珍珠,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魅力。
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 雕工精细,造型逼真, 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极深。选用碗碗腔,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绝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个剧团一般仅有5人,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20多件乐器,每个人都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华县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5传承编辑
中国有秦晋影系、栾州影系等七大皮影流派,而其中,堪称皮影“活化石”的 华县皮影戏
是陕西华县皮影。
今年95岁高龄的当代学术大师、中科院院士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也专门为华县皮影题字。皮影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的史籍和资料中都有这样的事实记录: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而陕西的影戏则源于华州。华县皮影,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
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其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演技精甚,唱腔委婉,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目前经常演出的皮影班社有5家,著名皮影演出艺人40余名,潘京乐等老艺人曾赴德、日、法、新、台湾、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华县皮影演出带动了皮影雕刻业的发展,皮影制作,以上等都是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缀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形象,线条分明流畅,着色考究艳丽,既能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失民间艺术的古朴淳厚,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现在,从事皮影雕刻艺术的艺人300多人,汪天喜、薛宏权等雕刻大师的作品已投入国内、国际市场,销售至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2006年6月,华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又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十年代以来,华县皮影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展演汇演,屡获殊荣,现在,艺人们不但经常被国内许多大城市邀请去演出,也多次应邀到法国、德国、日本演出,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 华县皮影戏
术种类之一的华县皮影,充分彰显出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了较大关注和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县从事皮影演出的60余名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相当一部分出身于皮影世家,潘京乐、魏振业、魏金全、吕崇德、刘华、刘兴文、姜尚文、姜建合等十余人都是省级“民间艺术家”。而以汪天喜、薛宏权、张华州等为领军的皮影雕刻产业更是异军突起,他们的作品被选入《全国民间美术选》,还有众多的精品被人民大会堂和一些省、市博物馆收藏。现在,全县从事皮影雕刻的就有800多人,产品畅销国内,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年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政、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华县皮影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保护《规划》和《措施》,将华县皮影作为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并写进了华县 的 华县皮影戏
十一五规划,县财政每年还列支5万元专款用于此项工程,同时县上还决定从今年10月开始,对德艺双馨的10名老艺人按月发给50元生活补助,并且向全县发布了培养皮影传承人的奖励办法。2004年,县人民政府命名柳枝镇梁堡村为皮影专业村,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华县为“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同年七月授予“华县皮影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6年5月,华县皮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华县皮影产业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10月,华县因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