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前身是厦门水产学院,系1972年上海水产学院南迁厦门而成立。1994年10月,集美学村原五所高校合并成立集美大学,厦门水产学院也并入集美大学,更名为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学院简介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现有水产学和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渔业资源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农业推广(渔业领域)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水产养殖学、动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植物检疫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水产养殖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福建省教改项目“水产养殖学本科实验实习教学创新体系建立和实践”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开始,有2位教授分别作为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和湖南农业大学的兼职博导招收培养博士生。目前已经有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拥有国家级坛紫菜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基地)、鳗鲡现代渔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中)、东海海水健康养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福建省坛紫菜种质资源库、福建省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中心、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水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集美大学水域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集美大学水产试验场和16个校外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现有仪器设备总值2500多万员。

学院设有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学、水生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水产生物病害防治等五个学科。其中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学和水生生物学三个学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为集美大学重点学科。“十一五”期间学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0多项,在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9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2篇;“十一五”期间,共获得15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006-2011年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6项。主编、参编教材10多部。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宗旨,不断推进学风建设。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以辅导员负责制、“学生导师”制、辅导员助理制为主的一套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新机制,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形成培育大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氛围和环境。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历届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学科建设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与水产养殖,渔业科学关系极为密切。它依托于已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水产学院,随着学院的发展逐渐发展、形成和壮大,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部硕士学位授予点。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具有硕士学位11人。学术队伍中50岁以上的3人,40岁至50岁的2人,其余均在40岁以下。梯队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年轻、有活力。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集美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3名。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名。

本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包括子课题2项),省市科技项目20多项,三年内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累计300多万元。

近年来,本学科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的有5项,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5项,已完成了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并均顺利通过鉴定或验收。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入20多篇。

渔业资源学

1996年集美大学水产学院设立渔业科学与技术系,并向教育部申请设立了渔业经济管理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其中渔业经济管理专业从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多年来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的渔业资源学专门人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渔业资源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渔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学术队伍中46岁以上的1人,36岁至45岁的10人, 35岁以下10人。梯队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年轻、有活力。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集美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一层次。

目前本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等科研项目10多项,三年内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累计300多万元。近年来,本学科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的有7项,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入10多篇。

本学科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渔业生物学;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渔业政策与管理;渔业环境评价与保护和渔业生态学等。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形成了在我省乃至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集美大学办学历史最久的学科之一,1972年上海水产学院南迁厦门时就设置了与水产养殖学相关的淡水养殖学专业,紧接着设置了海水养殖学,1998年淡水养殖学与海水养殖学合并为水产养殖学。2004年水产养殖学被福建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

该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26人,博士37人,硕士1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留学归国人员2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师德之星1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入选福建省高等教育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1人,厦门市拔尖人才1人,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

该学科教学、科研条件良好,拥有福建省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中心、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现有仪器1700多台件,价值2100万元。实验室面积3000多㎡。2007年学校投入750万元更新改造建设该学科的实验基地,目前实验基地的循环水等设备达国内同类实验基地的先进水平。此外与15个校外水产苗种繁育与饲料生产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2002年以来承担项目128项:国家863项目(含合作)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合作)19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海洋局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6项、福建省科技项目21项、福建省青年创新基金项目8项、市、厅级科研课题27项、其他科研课题27项。经费3800多万元。

近3年科研成果40多项。其中省、市科技进步奖16项、国际先进成果3项、国内领先成果10项、验收结题成果31项、申请和取得专利12项。在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90多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4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

该学科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已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同行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营养与饲料学

集美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主要面向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产品开发的学科。自1997年国家批准设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迄今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专门人才,为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和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3人,博士8人。十多年来,该学科一直得到国家、省部级和市级相关课题的资助,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鱼虾营养与饲料为研究重点,以鱼虾营养与代谢调控、饲料生物技术与饲料添加剂、饲料工程与产品质量控制及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研究特色的研究团队,在牙鲆、大菱鲆、石斑鱼、对虾、鲍鱼等海水养殖动物配合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的研究上取得多项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5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漳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牙鲆南方人工育苗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成功地开发出牙鲆系列饲料并实现产业化生产。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2篇,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目前该学科点承担的在研项目共有18项,研究经费171万元。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titi10

缇缇10(2014-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