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现代古县之古县的经济 上

家乡区县: 山西省古县

古县位于临汾市东北部,辖4镇3乡111个行政村,9万余口人,国土面积1206平方公里。这里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是山西省优质煤焦基地和优质核桃生产基地,是战国名相蔺相如的故里,还是中国牡丹协会命名的“天下第一牡丹”的生长之地。这里环境宜人、社会和谐,是“省级园林城”、“省级环保模范城”、“省级文明和谐县城”、“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县”、“省级文化强县”、“省级平安县”,还是临汾市首家“国家卫生县城”。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古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优势,抢抓机遇,团结进取,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成为临汾市唯一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品牌化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作风转变年、民生改善年、社会管理提升年活动,加快推进转型跨越、领先发展,努力建设富裕古县、优美古县、文明古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1.4亿元,同比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8亿元,完成任务的105.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5亿元,同比增长4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4亿元,同比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817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179元,同比增长12.5%。

农业发展情况

我县地处山区,境内多为丘陵旱垣,可供耕作的耕地仅有21.6万亩,发展农业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近年来,我县坚持“政府引导,典型带动,一业为主,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立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根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特色农业规模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引领的新型农业格局。
粮食生产方面。我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及小杂粮。多年来,我们严格落实粮食及农资综合直补各项政策,引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薄地改造、标准化农田建设等农业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科技水平,建成了优质谷子、经济作物、小杂粮、高产玉米“四个万亩基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5万吨左右,2013年达到5.87万吨。
核桃主业方面。核桃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们重点发展的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多年来,我们坚持核桃“一业为主”的方针,每年以不低于50万株的规模进行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核桃总规模达到900余万株,正常年景平均年产量1000万斤,产值近1个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核桃人均株数、面积、产量和收入均为全省第一,多次被国家、省、市授予“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同时,我们注重核桃产业的延伸加工,培育出了桃源核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宏盛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华海天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出了琥珀桃仁、核桃露、核桃油等系列产品。2010年,我们申报的“古县核桃”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地标农产品认证,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核桃产业的品牌效应。从2011年开始,我们采取高标准示范园区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综合管护、品种优化和深度加工。2013年,依托片区开发项目,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核桃经济林建设3.3万亩90余万株,县财政投入500万元进行综合管护。我们的目标是把古县打造成为全省核桃生产基地、核桃加工基地、核桃苗木基地、核桃技术人员培训基地。
高效农业方面。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目标,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科技三项费、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高效农业发展。通过引导扶持,一方面全县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白素绿生源蔬菜种植基地、石壁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等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桃源核桃生物有限公司、华海天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新工艺,48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富能力持续增强。2010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称号。2012年以来,我们按照“一乡一园一企”的目标,依托核桃、优质玉米、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发展培育了1个县级、7个乡镇级农业示范园区,初步建立起龙头企业 示范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促进全县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工业发展情况

我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总储量48.96亿吨,煤种以山西组2#、3#和太原组9#、11#为主。特别是2#、3#主焦煤,是国家稀有煤种。依托这一资源优势,煤焦产业逐步成为我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煤焦产业转型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煤焦产业重组整合、延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煤炭产业方面。为确保煤炭优势资源得到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我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坚持不懈地推进煤炭产业关小上大、兼并重组。在全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之前,我县煤矿企业经过逐年关闭,已经减少到37座,并全部完成了采煤方法改革,建成了瓦斯监测、产量监控、人员定位三大系统和双回路电源,产能达到806万吨。2009年以来,我县认真落实省、市部署和要求,深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引进整合主体5个(其中,省内大集团3个,分别是西山煤电、省煤运公司、兰花集团;省外大集团2个,分别是沈煤集团山西晋辽矿业有限公司、冀中能源邢台矿业有限公司),保留地方主体3个(安吉欣源煤业公司、泓翔煤业公司、蔺润煤业公司),于2010年底在临汾市产煤大县中率先完成整合任务。整合后,全县矿井数量由37座减少为13座,井田面积由86.12平方公里增加到116.3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由2.83亿吨增加到4.62亿吨,生产能力由806万吨提升到1005万吨。2011年以来,各整合矿井累计投入30亿元实施了矿井改造提升,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开采。目前,全县13座矿井已全部取得开工报告,属地方监管的9座煤矿全部批复生产或建设(生产矿井5座、建设矿井4座)。2013年,生产原煤514.4万吨。
焦化产业方面。我们依托优质主焦煤这一资源优势,积极鼓励焦化企业强强联合,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比率、节能减排率和科技贡献率。“十一五”期间,在我县涧河、蔺河两大工业园区内,分布有6家焦化企业,焦炉炭化室均在4.3米以上,并全部配套了化产回收和环保配套设施,年产量均超过60万吨,全县焦炭总产能达到了430万吨。从2010年开始,根据新的焦化行业重组政策,借助市委、市政府把我县列入全市四个焦化集中区的政策机遇,我们又开始全力推进新一轮焦化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努力建设涧河500万吨级和华宝200万吨级焦化园区。截止目前,《涧河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华宝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已正式获批;6家焦化企业整合为4家,产能达到597万吨。特别是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的华康200万吨铸造焦项目已完成商业区、生活区、180万吨/年重介质洗煤厂、机械设备制造等配套工程;正泰煤气化公司已与太原煤气化公司、国新能源集团达成协议,投资6亿元建设120万吨6米顶装焦炉。全县焦化行业正在向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方向迈进。 2013年,全县完成焦炭产量217.2万吨。
项目建设方面。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努力破除煤炭依赖、政府依赖和路径依赖,积极鼓励引导全县企业走出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以资源换技术、换资本、换项目。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及鼓励煤焦企业转型发展的办法》,在税收、行政性收费、贷款贴息、土地出让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现有煤焦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2013年,共储备项目70个,总投资652.13亿元,签约金额85.03亿元;落地项目19个,落地金额19.6亿元;开工项目33个,开工金额23.12亿元;投产项目45个,投产金额36.72亿元。特别是总投资3.2亿元的利达20万吨甲醇项目一期工程,于2012年10月份投产运行;总投资2亿元的正泰焦炉煤气制备天然气项目,正在试车;总投资4亿元的华润新能源发电项目,即将全面开工;总投资158亿元的下冶勘探区煤矿勘探开发项目已与西山煤电集团签订框架协议;总投资30亿元的2×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已列入2014年全省重点项目。

段启凡(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