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堡中学有座小亭子,被称为“三贤亭”,亭子上有一块碑文,碑上刻着,李堡三贤,乐善好施德被乡曲的仁者 尤敬国;少年丧父蒿草侍母的孝子 姜日章;身托物外心寄玄理的高僧 脱凡;公元一九九年十二月。记刻着三贤亭的三位贤人。
第一位贤人是尤敬国,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他出生于寒苦人家,幼年父亲就去世了,对母亲极为孝顺,他年少时就在镇上的一家烧饼店当佣工,后来老板死后,他便继承了烧饼店,不管谁去他的店买烧饼,他都要问一下买给谁吃的,如果说是买给家里的老人吃,他不仅分文不收,还要多给几个。有次他下乡收购小麦,遇到大风雨,借宿在一位姓张的老人家家里,第二天尤敬国回到店里,老人也跟着来了,说夜间丢失了一锭银子,尤敬国什么都没说就给了老人一锭银子。过了几天后,老人又去了他家,说银子掉在了床下,一斤找到了,要归还他的银子,并且向他赔礼道歉,他却执意不肯收下,并说老人丢失的银子确实是他拿的。老人没办法,只好将银子拿回去,救济乡里的穷人,因为他一生乐善好施,所以几乎没什么积蓄,生活也很清苦,一次他回家乡借钱,遇到一位老妇人风雪中单衣而行,他心里不忍,便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了老人穿上,自己一身单衣,在寒风中饥冻而死,他的舍身取义的精神感动了全镇人,大家集资在镇上为他修了尤善人祠堂,以彰其德。
第二位贤人是姜日章,他家境贫寒,和尤敬国一样从小丧父,他靠捡拾破烂荒草去镇上换卖几个小钱养家糊口,有人说他在拾草时,曾遇到神仙,欲渡他成仙,并将他的名字“日章”各家一横为“旦童”,故又叫他姜旦童,他好学不倦,常常坐在范公堤上苦读史书,他十分聪明,通晓百家之书,后来他用七年的时间写成了关于“音律学”方面的《天然七太穷源字韵》,共七册,流传于后世,成为李堡当地好学不倦的典范,深受人们的爱戴。
第三位贤人是脱凡和尚,他严于治寺,脱凡是中州人,幼年曾拜扬州天宁寺大和尚广明为师,雍正年初,李堡玉皇阁主持得知脱凡佛学非凡,就特地请他到李堡玉皇阁做方丈。后来脱凡果然出色,他坚持从严治寺,之后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盛兴旺的景象,成为名扬四方的佛教之地。他又精通医学,凡有求医者更是有求必应,且分文不收,他的功德为当地百姓口口相传。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nanguoyatou
我的微博:http://blog.sina.com.cn/527yemaozi
我的家乡: 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hai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