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走进现代化古县之古县的经济 中

家乡区县: 山西省古县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我县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寺观祠庙25处、古代名人陵墓2处、古戏台14处、珍稀古建筑20多处、名人故里及路居2处、革命遗址8处、生态森林2处、溶洞1处,景观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这些宝贵的资源为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和条件。近年来,我们着眼于为县域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统筹开发煤与非煤两种资源,着力做大做强“天下第一牡丹”、“战国名相故里”等文化旅游品牌,以品牌化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进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产业方面。2004年,借着全省振兴旅游产业动员大会的东风,县委、县政府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果断提出“旅游兴县”战略,确立了“突出重点、梯次开发”的发展方针,正式将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支持发展,将三合牡丹景区作为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进行重点开发。经过近9年的大力度、超常规开发建设,牡丹景区总面积达到了56平方公里,已建成3个牡丹观赏园、39米高的汉白玉仙子像、9米高60米长的瓷制立体牡丹壁、张家大院、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等一批精品景点,配套了游客中心、循环公路、星级宾馆、温泉水疗馆、农家乐、商品一条街、狩猎场、垂钓池等服务设施。为扩大影响,提高景区知名度,我们从2008年起,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特别是首届旅游节期间,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栏目在牡丹景区举办了“魅力古县”专场晚会,极大地提升了牡丹景区的品牌效应。2011年以来,我们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品牌化”战略,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牡丹景区。牡丹景区的开发,带动了周边地区苗木花卉、劳务、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一株牡丹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格局。在大力开发牡丹景区的同时,2010年我们聘请北京达沃斯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古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在国家旅游局通过了专家评审,据此我们对县境内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逐步开发,北平镇李子坪村的蔺相如墓、古阳镇凌云村的霍山老爷顶风景区、岳阳镇张家沟村的活水龙吟延庆观等景区先后向社会开放。今后,我们将积极融入晋南根祖旅游圈,积极融入全省旅游网络中,实现我县旅游业更大的发展。
文化产业方面。近年来,我县先后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综合体育馆、图书馆、 7个乡镇文化站、111个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村体育场地,开展了“图书下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重大文体活动年均保持在50场左右;连续举办了多届全国著名书法家笔会、全国著名作家笔会、摄影比赛、象棋大师表演赛、CBA篮球邀请赛等高品位、高规格的文体盛会,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出版发行了《古县志》、《古县核桃发展史》、《古县革命老区》、《古县牡丹志》,电视连续剧《炎岭人家》、《乡村警察》在我县完成拍摄,《京剧生角》特种邮票在我县举行了首发仪式。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和文化强省建设大会精神,以建设山西省“文化强县”为载体,全面兴起文化改革发展新高潮。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建成全省首个图书馆总分馆系统;数字电视、调频广播覆盖县城和7个乡镇,县财政出资500万元免除了城乡居民的数字电视收视费。“凌云佛教音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隆重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建县40周年等各类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共享共建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巩固我县“山西省文化强县”创建成果,不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逐步树立全国县级文化建设的新标杆。

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大县城”战略的思路,以县城、特色小城镇、集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纽带,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为群众提供城乡统筹、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城乡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进行县城建设,先后实施了8路11街拓宽改造、“蓝天碧水”涧河蓄水、煤气输配、集中供热、环城绿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重点工程,完善了政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岳阳广场、相如公园等公共设施,着力提升了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特别是2011年,启动实施了大县城扩容提质战略,制订了新的县城发展规划,着手开发了城南的文昌新区。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1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0.8%,燃气和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2008年12月,我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成为临汾市首个获此荣誉的县城。2009年,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省级环保模范城”。2011年,获得“省级文明和谐县城”称号。2013年,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县城。在县城的辐射带动下,我们持续加大对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北平镇在全省首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石壁乡紧随其后也成功创建。全面推进70个重点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选择12个村进行连片开发建设,培育了5个标兵村,基本完成了“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工程,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中办学、扶贫移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政策措施,引导广大农民逐步向县城集中、向小城镇集中,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7.05%。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县每年都要投资兴建数十项重点工程。特别是在交通、水利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设施方面,坚持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交通方面,先后改造国道、省道、矿区公路和三合景区公路共计260余公里,完成了330余公里的“村村通”水泥(油)路建设任务,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了920.668公里(国道27.046公里,省道50.676公里,县道94.272公里,乡道263.373公里,村道485.301公里)。另外,经过积极争取,我县出境公路改造已列入全省规划,一方面,建设翼城——浮山——古县高速路,由我县最南部的南垣乡入境,北至最北端的北平镇与黎霍高速相连,形成贯穿古县南北的高速公路,同时在旧县镇尧店村建设枢纽,使此条高速路与长临高速互通;另一方面,建设大运高速洪洞东口——古县县城的一级路连接线,改善古县至洪洞出境道路状况,两者相加,使古县全境及南、北、东三条出境公路全部提高等级、全面畅通,将极大改善古县的交通状况。水利方面,注重小泉小水综合利用,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累计投资2197万元,建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1处,解决了7个乡镇304个自然村、4.7433万人和9334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2007年投资1800余万元实施的“三水合一”引水工程,把县城北部40公里外的三处深山泉水引到了县城,为沿线村庄和县城3万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清洁饮水;2012年投资1000万元实施了县城分质供水,在全市率先实施健康水务工程。与此同时,统筹实施通信、公共客车、广播电视等“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城乡生态化”的要求,平均每年投入3000万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造林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2%,林改工作如期完成。同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财力稳步增长的同时,始终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持公共资源向民生倾斜、社会服务向民生覆盖,先后兴办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200余件实事,两轮“五个全覆盖”任务均圆满完成,“农村五件实事”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让全县人民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教育方面。全县现有学校67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40所,幼儿园20所),在校学生14546人(普通高中1750人,职业高中509人,初中3038人,小学6465人,幼儿园2784),专任教师1200人。近五年来累计投资3.36亿元,新建学校8所,改扩建学校66所,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全县90%的学校实现了楼房化、混凝土化,顺利完成了校舍安全全覆盖任务。2010年,我们又启动了投资1.5亿元的古县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13年9月秋季开学已正式投入使用,全面优化了教育资源。同时,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免费教育覆盖面,2010年实现了职业教育“零收费”,2011年又免除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书费和作业本费,在临汾市率先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评选和奖励机制,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高考本科达线率稳居全市山区县前茅,2013年达本科线209人,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城北幼儿园新建工程,在每个乡镇创办一所公立幼儿园。卫生方面。我县现有医疗机构143个(包括4个县直医疗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111个村级卫生室、1个民营医院、20个社会办医及个体诊所),共开放病床401张,有公立医疗机构正式人员237人、乡村医生221人、自聘临时工189人,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健全,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2008年,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配备了一批先进医疗设备。2009年,提前一年完成了村卫生室全覆盖任务。2010年,启动了总投资6000万元的县医院迁址新建工程,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2013年,投资105万元,实施了35个村级卫生室提升工程;为乡镇卫生院聘任医生14人、医技人员3人。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实现零差价销售,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系统建立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医疗卫生改革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被省医改领导组授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县”称号。此外,大力发展基本医疗保障,新农合参保率达99.41%,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率达98%。

段启凡(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