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荒洼插上“大寨”红旗

家乡区县: 滨州市沾化县

  在连续洪涝灾害造成的饥荒面前,李春生说:“李雅庄的党员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天下,决不能让一个乡亲逃荒要饭!” 1926年,李春生出生于李雅庄一个贫苦家庭。那时的李雅庄,是一个“雨大地行舟,淡水贵如油,地碱灾又多,十年九不收”的穷地方。当时村周围700多亩可耕地,地主、富农就霸占着500多亩。全村130多户人家,有80多户逃荒要饭。李春生一家14口人,被活活饿死、折磨死5口。为了还债,李春生的爷爷自卖自身,留下卖身的10块钱,坐上日本鬼子的闷罐车去东北当了华工,最后惨死在那里。李春生的父亲在船上给渔霸当长工,也因病饿而死去。母亲含泪卖掉了12岁的女儿,领着他和两个妹妹到无棣一带逃荒要饭。

   阶级的压迫、苦难的熬煎使李春生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1944年,李雅庄解放了,穷苦的农民欢欣鼓舞,年仅19岁的李春生成了农会委员、主任,并于1947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李雅庄的党小组长。他带领穷苦乡亲,分田地,闹得火火腾腾。建国后,李春生又先后担任互助组长、初级社、高级社长,1954年担任李雅庄村党支部书记。他们用人拉犁、拉耧,挥汗耕耘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用铁锨、镐头改变着荒碱洼的面貌。当时,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旧社会留给他们的“一穷二白”和极端落后的生产条件,仍然像大山一样压在头上。尤其是接踵而来的3年自然灾害,更使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961年至1964年,又连续4年发生大涝灾,大雨之后,平地积水一尺多,庄稼被淹没,村庄被围困

  在连续洪涝灾害造成的饥荒面前,李春生,这个从苦水里泡大的铁汉子,这个李雅庄最早入党的共产党员,成为李雅庄村民的主心骨。他说:“李雅庄的党员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天下,决不能让一个乡亲逃荒要饭!”李春生带领党支部对农民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讲村史、忆家史,使干部群众坚定地树立起一个信念:有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集体的力量,一定能战胜灾荒渡过难关。1961年涝灾之后,李雅庄的劳动力兵分两线,一部分突击种麦,李春生则带领大部分劳力到北洼安营扎寨拾野禾,实行生产自救。这一冬,他们风餐露宿,收割青草70万斤、苇子40万斤、黄蓿菜种子8万多斤、蒿子仁4万多斤。这一年,在人均分配口粮只有8斤的情况下,李雅庄没有逃荒要饭的。国家计划供应的10万斤救济粮,他们只要了7万斤。

  1962年又是涝灾,然而,李雅庄的收成却好于1961年,每人安排口粮竟达110斤。他们仍然坚持自力更生,靠在荒洼里拾野禾战荒年。这年发动群众大干一冬,收割芦苇50万斤,收菜种子8万斤。不但没要国家一斤救济粮,还交售国家1800斤粮食、1800斤棉花。1963年和1964年仍是大涝灾。李春生和李雅庄的共产党员在接踵而来的灾害面前,不气馁,不弯腰,艰苦奋战天灾。1963年总产夺得18万斤,国家的救济粮没要,还卖给国家3000斤粮食。在社员大会上,李春生动情地说:“中国这么大,我们交的这点粮食实在寥寥。但是权当咱向党和毛主席报个喜信,说明咱李雅庄这个有名的穷村好转了,也开始为国家做贡献了!”

     1964年春天,李春生代表李雅庄党支部,作为农业战线的先进代表,出席了省里召开的一次会议。会上,他做了题为“坚持集体,战胜灾荒”的典型发言。会议快结束时,省委负责同志接见各地区代表,一位领导同志握着李春生那粗糙有力的大手风趣地说:“春生同志,到明年还来讲草吗?”李春生听了领导这意味深长的提问,略微思忖了一下,干脆地说:“请领导放心,明年我再来省里,一定要来讲粮食!”

   李春生带领李雅庄干部群众将8000多亩荒碱涝洼地变成了沟渠纵横交错,能灌能排的良田,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大丰收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李春生和支部“一班人”学习大寨人的事迹,学习毛主席关于《愚公移山》的著作,把人们的劲头鼓了起来。大家说:大寨人能治山,我们就能治碱!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李春生和副支书李春安带着干粮在大荒洼里转了七八天,走遍了每片土地,用嘴品尝土壤的咸淡。经过反复琢磨,最后决定在盐碱洼里开挖纵横相连的排涝洗碱沟,使大片荒碱地变成台田、条田。计划已定,李春生就带领6个生产队的队长下了四付滩分工段,打响了根治荒碱洼的第一仗.

  四付滩离村十多里路,为了不误工,他们就在工地上用高粱秸搭起土趴屋,吃住在工地上。当时是隆冬季节,渤海边上的风特别大,天特别冷。早晨送顿饭,中午把剩下的干粮揣在怀里化开冻就啃。地冻得梆梆硬,一镐下去,一道白印。好多人的手震裂了,包一下照样干。李春生等人在数九寒天穿着单衣干得还浑身冒汗。一般劳力一天挖十多方土,他挖到十七八方,最多能到20方。社员们都说他“豁上”啦。他鼓舞群众说:“眼是草鸡毛,手是英雄汉。别看洼这么大,治一点,少一点。豁上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把这荒碱洼改过来,变个样!”李春生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带动了全村的干部群众。

  1964年到1969年,在李春生的带领下,李雅庄干部群众共挖排涝治碱沟和灌溉渠道200多条,总长300多公里,总计土方70多万方。8000多亩荒碱涝洼地变成了远看成方,近看成块,沟渠纵横交错,能灌能排的良田。1969年,他们夺得总产粮食150万斤的好收成,是1964年产量的7倍多。他们拿出50万斤分配社员口粮,向国家交售爱国粮50万斤,留做战备粮和种子50万斤。李雅庄的乡亲开始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当年在省会济南的会议厅里讲草,曾让领导大为赞赏,现在,李春生有资格讲粮食了。但是,他自己没讲,大众日报以《靠毛泽东思想改天换地》为标题,报道了李雅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先进事迹,还配发了社论,题为《以李雅庄为榜样,掀起农业学大寨新高潮》。省、地、县各级都先后做出了向李雅庄学习的决定。来这里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沾化县革委在李雅庄专门设立了接待站。人们称赞李雅庄为“鲁北大寨”,和被称为“棉区大寨”的同一地区的滨县杨柳雪大队齐名,成为山东省农业战线上的两面红旗。

  李春生先后当选为党的“九大”代表和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

李春生带领李雅庄人在荒碱洼里创造的业绩,使他在省内外出了名,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1969年,他当选为党的“九大”代表,出席了“九大”,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1975年1月,他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周总理抱病做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期间,一天晚上11点钟,他和同住在一个房间的全国劳模、文登县东方红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富贵正准备休息,门一下被推开,敬爱的周总理看望他们来了。两个人顿时手足无措,激动得不知说啥好。周总理亲切地握着他们的手,把他俩按到床铺边坐下,和蔼地说道:“你们身体好吗?家里生活怎么样,村里生产搞得好吗?”张富贵忙着回答总理说:“好,好!”李春生,这个在荒碱洼里风风火火甩开膀子大干的人,却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望着总理削瘦的面孔,为国事操劳熬红的眼睛,他在心里默默发誓:总理,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导!

   文化大革命中,李春生先后被推上了省、地、县的领导岗位,曾任过省革委常委、省贫协副主任、惠民地区革委副主任、惠民地区贫协主任、沾化县革委副主任,还担任过一段县革委主任。1976年,地委领导曾动员他离村到地区革委生产指挥部去工作,他谢绝了,“我是个没有文化的庄稼人,当不了脱产干部,我离不开李雅庄。”李春生花甲之年曾在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可是,1989年因工作需要,再度出任支部书记,直到1992年始由年轻的同志接任。

  21岁入党,28岁担任李雅庄党支部书记,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岁月中,李春生带领干部群众战胜灾荒,将8000多亩荒碱涝洼地变成了沟渠纵横交错,能灌能排的良田,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大丰收。李雅庄这个旧社会有名的穷村被称为“鲁北大寨”,与“棉区大寨”滨县杨柳雪大队齐名,成为山东省农业战线上的两面红旗。

小洛(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