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和教育思想,历来为世人称道,影响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龙场(今修文县城)是王阳明谪居、成道、讲学,形成“王学”的主要重地,世称“王学圣地”。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2月,王阳明因为抗疏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得罪了宦官刘瑾,因受其所害,第二年被贬谪到龙场驿任驿丞。
明正德三年(1508年)3月,王阳明一路爬涉到达龙场,当时的龙场是深山荆棘丛生,毒蛇猛兽出没,蛊毒瘴气相侵,苗彝杂居,属水西安宣慰辖地。王阳明初到龙场,人地生疏,就用柴草搭一个窝棚居住。不久他的书童在离龙场不远的东面三里远的龙冈山上发现了一个东洞,他们很是欣喜,即搬进洞里居住,这便是今天闻名中外的阳明洞。
阳明先生到达龙场后,钱粮困逼,常是绝粮挨饿,两个随来书童很是难受,先生便带着他们在附近开了几亩耕地种植庄稼,解决了吃饭问题。龙场南面一里路,有一个平地旷野中隆起的一座石岩下的小洞,可容纳数十人,阳明先生见了此洞很是满意,便进入此洞“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这便是玩易窝了。
阳明先生开初在东洞讲学,当地百姓见洞内阴暗潮湿,便在洞上山顶修造房屋,房屋修成后,命名为龙冈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
阳明先生在龙场两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他到贵阳文明书院作主讲师,他在讲学中,对所讲“知行合一”学说甚重。他深悟《易经》“精粗一,内外合”的要义,将古人《支离决裂》的知行观统一起来,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的本体是同一的。强调“言行一致”,“笃实躬行”。与朱熹“吾理吾心终判为二”,“知在行先”,言行不一,流于空谈之论分庭抗礼,成为明代儒家理学一大宗派。
正德四年(1509年)冬天,王阳明先生奉命调任江西卢陵知县,离开龙场。
王阳明先生在贵州三年,其中在龙场就有两年,龙场虽是他受贬谪之地,却又是他思想、哲学、教育的发祥之地。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远流后人,传播海外,影响至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