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 明清咸阳城墙

家乡区县: 咸阳兴平市

  明清咸阳城墙



咸阳明城墙遗址位于如今的抗战路。

抗战南路的古城墙由于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和人为的破坏,古城墙被分成三段湮没在居民区中,通高有两米左右,下部有青砖砌成的附墙,能看到的土墙仅高数尺被树木和野草掩映着。其左侧有一印制的红色招贴:明城墙遗址
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距今639年,原四周城墙,墙高2丈5尺,墙厚1.8丈,城门9座,垛口2200个,明景泰三年开始至明国二十年,曾先后整修十次,1949年6月12日保卫咸阳战斗,师指挥所就设在城墙上。咸阳城墙具有辉煌历史,现仅存20余米,咸阳市政府1992年2月20日立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标志于城墙下。其下有一张咸阳市渭城区人们政府关于公布咸阳县东城墙遗址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告,落款时间为2010年8月4日。
渭城区家属院门前一处城墙约5米多,南面的隐约看见土堆的摸样,北面的城墙也被瓦砾所淹没。“咱咸阳的城墙曾是我们地标性的建筑,我的记忆中这里有几十米长,经常有小孩子在上面玩耍,远观关中八景之一:咸阳古渡,近看雄伟的城墙,特别是早晚看上去蔚为壮观呢。如今更要保护好这承载历史的文物呀!”李老先生不无感慨的说道。
据《民国咸阳县志》“建置志”之城池载:城周四里奇,旧在杜邮馆西。明洪武四年,迁今治。景泰三年,知县王瑾重修。正德戊寅,知县底蕴修河岸桩板。九年抚军刘天和复修。王九思记:“二十六年抚军谢兰,道台刘志拓,东西北四里奇,高二丈五尺,池深盈丈。门增为九:东朝阳、西望贤、南渭阳、北五陵;学道门曰文明,西北门曰乾清;又有小南、小北、新城三门。嗣易朝阳为东明,望贤为西宁。南阳、北平随门之方向名.。”万历丁亥,知县樊熔重修。崇祯中,知县张名世重修。乾隆十四年,知县臧应桐重修。易西北学道二门额曰永绥、曰昂霁。题小北门曰天忍,小南门曰清泰,新城门曰迎旭。(其中永绥、清泰仍为今街道名)有碑记:
“咸原隶京兆,为西北支邑首冲,控巴蜀扼甘凉,右辅关门锁钥也。王公设险,城临渭河。旧志称在杜邮西,明洪武四年迁今治, 嘉靖二十六年拓东西三隅,计广逾八里,雄跨渭岸,屈曲不方,以象斗杓。渭水东流,直横无际,以象天汉,捍外而卫中,金汤甲他邑焉。第自崇祯季年书兴修,阅百余岁无举坠者,夫亦以本朝重惜民力。司空兴作,未闻烦苦我编氓。而守兹土者,遂念版章万国,亦不欲以貌兹一方之役,渎告司农,此迁延到今也。乾隆十年,钦使会督抚,查勘全秦城垣,酌定兴修缓急,咸阳在此急修之列。乾隆十三年戊辰,适当积歉,抚宪陈公,寓赈于工,奏请急修,有旨报可。余捧檄,即以司农钱取材于山林,程料于陶冶,揆日经始,召集流亡,计日程工,计工授值。邑丞席君绍苹,尉吴君澐,学博徐君有经,太学窦铸,分劳董役。杵声雷动,锤影云屯,* 鼓不鸣,崇墉叠起。或坠故垒而鼎建,或拉积而翼张。周环计里如前,高三仞,基厚二寻加半,顶宽一丈有余。望撸七,洞门九,逻卒戍铺八,炮位台二十,文昌奎楼各二,登城马道七,水沟三十六。夫役工作日计万人,用司农钱一万九千四十两。肇工于十四年春正月,至次岁四月而绩用告成。都人士汴舞曰:我侯为百年举坠,赖工存活者亦不少,是用勒诸贞珉,以垂不朽。夫吾思内帑金钱,不惜巨万,皇仁浩荡,利赖我咸民也,体国经野,政在养民,大中丞德意也,畴其食德,忘诸至劳,犯晓登陴,戴星晚食,寮寀诸君克勤勷事之力也,即或以踵事加修,拚捐奉米,此亦长官循分事,何嘉绩之有哉。惟是登城四瞩,河流灌漭,雉堞连宵,因以地利,上应天垣,不特为咸人士设险固圉,规万年乐利·,亦将有名贤伟士,钟于五陵六冈之间,孝家忠国,拔地依天,以* * 圣明之治者。是役也,其操之券亦,殆不可以不书也,爰志其岁月。昭示来兹,俾有稽考,以章诸石。“
道光十二年知县陈尧书重修碑:
“咸阳去京兆五十里,东达京畿,西通巴塞,羽檄辇输,昼夜交弛,无不取道于此。则咸为西北首冲,而咸之城,固秦中一大保障也。乾隆十四年,前臧令伊重修,越八十余载矣。吴席芗刺史宰斯邑时,议捐修。工未半,值调任,事逐寝。道光八年,余承乏兹土,询悉由来,踌躇者久之,适年不屡丰,未忍以土木扰。去岁,雨旸时若,百谷顺成,爰集邑绅,商议举期,未浃旬,输钱三万六千九百余缗。予甚喜,急公好义,吾邑不乏其人也。因亟择诚谨介洁者董其事,陶司番瓦 古瓦,工选木石,一时筑砌并举,或全建新垒,或增修旧垣。又于城之东南二隅,分建奎楼,以补文星。工成之日,登陴四眺,河水环流,雉堞整齐,楼台耸固,洵金汤之形胜也欤!是役也,十二年闰九月肇工,十三年九月竣事。余捐廉为佽,固司牧者分内事,所赖诸君子,慷慨不惜财、督率不辞瘁,以相与有成焉。今国承平日久,家裕户饶,士庶沐浴皇仁,晓然大义,未敢以一方之保障上费帑金,此意可嘉,此风近古也。是为记。其在事捐资出力姓氏及度支条目,皆载于碑阴,俾循名核实,有所稽考云。”
据《天阁村志》文献篇载:三户贡生刘志渤(曾主讲关学创始人张载创办的横渠书院)后人在戊庚重修县城捐银二千两,其侄调元之督工焉。
光绪三十年知县成安(刘古愚门生)重修。民国八年以池渐平,凿之深如初。二十年县长刘安国(曾为刘古愚墓立墓表石一通,今存)补筑南城数处,合计六丈有奇。

muzixiao(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