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黄孝先建成清渭楼后,登临一览,南眺终南翠嶂,北望毕原列冢,渭水流经脚下,古渡近在眼前,于是便心潮难平地写下了为后人反复吟诵的名诗《留题清渭楼》:
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
为官落得官下隐,爱山不得山中游。
朝看暮看山更好,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定分不可移,白云悠悠寄怀抱。
这首登楼抒怀诗,充分表达出一个爱山的仁者旷达而无往不乐的人生态度。在写法上,体现了宋诗美不在容光而在意态、味不重肥脓而重隽永的特点,很有代表性。北宋崇宁五年(1106),吴修任咸阳县主簿时,对此诗作了“格高趣深,飘若来从天外”的极高评价;他还请当时擅长行书的书法家束长孺大书入石。这就是《刘志》中有着准确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宋黄孝先诗碑”。黄公诗著名的程度,到了大凡知道清渭楼的人,便一般都能随口吟出此诗的前四句。
元朝末年,战火频仍,咸阳县城被毁,清渭楼亦随之无存。明初洪武二年(1369),新任的咸阳县丞孔文郁寄居于废城区内(今渭城区东耳村)的村民家中,同时在距废城以西四公里的渭河北岸 (今老城区)修筑新县城。县治于洪武四年(1371)始迁新址之后,清渭楼又被重建。从明代《张志》中所绘《咸阳县城图》上标示的位置看,这一次仍旧建在了渭河南岸,其具体位置在河南街的“渭阳古渡”渡口边上。后来的多部咸阳县志,都记载了这一史实:《江志》记为“清渭楼(原)在县河南街南门外”;《臧志》记为“清渭楼在渭河之南”。傍城而立,临渭而显,背九鬃,抱终南,俯察咸阳古渡的渭水舟楫,仰观莽莽碧原的秦汉宫阙,为咸阳明城区的主要建筑之一。
清渭楼怀古(二)
清渭楼,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沧桑,迭有兴废,尽管楼址多次移位,后来的面目已非当初,但它却一直跟随着咸阳县城走,跟随着咸阳古渡走,始终矗立在渭河岸边。明清时代的咸阳县城在东起现在的抗战路(唐咸阳县城西边5公里,秦咸阳县城19公里),清乾隆16年咸阳县志清楚的记载在渭河南岸河南街西边渭河岸边。清光绪年间迁至渭河北岸,咸阳县城东南门外。
清顺治十七年(1660),江苏太兴举人黄中璜(字筠圃)任咸阳知县,见邑中古迹“至今犹存”,遂“俯仰凭吊,不胜低徊,簿书之暇,按籍阕韵,率成数首”,其中很有名的便是《登清渭楼二首》:
其一
极目烟霞里,相迎树色丛。
汉宫春草茂,秦垒暮云蒙。
群峙嵕山秀,长流渭水雄。
临风频怅怅,寄慨有馀衷。
其二
三秦多胜迹,一望眼难空。
月冷孤遗冢,云寒蔽旧酆。
村连远树碧,雁带落霞红。
俯首怜清渭,潺湲水自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咸阳县志记载清渭楼,旧址:在渭南,唐建安黄孝先建,今在县城东门外,逼临渭水。登楼一览,烟树苍然,历历在目,风雨朝暮,变态互殊,公安局有黄公诗碑。因为明代以来的县志都记黄孝先为唐代,这里也不例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咸阳县志将唐建安黄孝先建正式改为宋代黄孝先建。抗日战争时期,因咸阳古渡运输繁盛,清渭楼为渡船管理部门使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清渭楼一直为船业公会驻地;1954年,曾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咸阳水文站办公之地。再后来,随着渭河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咸阳古渡日见式微,清渭楼遂以公产作为住宅而得以保存下来。当时,楼前设有精雕的木栏杆、木格门;还有三间后殿,殿内绘有三国故事壁画。1992年2月,咸阳市人民政府将清渭楼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单位立碑保护。1998年渭阳东路拓宽后,拆除无遗迹可寻。在咸阳湖畔信建立的清渭楼主体已经完工的,矗立在咸阳湖畔,位于咸阳市渭河北岸的花店街与渭阳东路交叉处,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规划在此修复清渭楼及仿古建筑群、古渡群雕、城门、城墙、店铺及绿地等配套设施。其中清渭楼底座东西长40米,南北宽32米,总建筑高度4层50米,以此为中心形成清渭楼广场。登上清渭楼,东望渭水奔流念祖龙,南临西咸新区续新章,西联咸阳古道通西域,北与帝王陵墓相遥望。我常常漫步在渭河岸边,寻觅那流芳千年的咸阳古渡???。咸阳古渡今安在,十座现代化的大桥通南北,长达百里的百里渭河生态长廊的建城,实现了历史的变迁。正是:
清渭楼丽古渡边,
历代文人抒情怀;
把酒吟诗成绝唱,
挥毫舞墨叹兴衰。
十条铁虹架南北,
百里长堤绿波映;
南抱终南千里秀,
北倚九鬃万座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