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塔民居考——姓源演绎

家乡区县: 山西省方山县

一、始祖

    元朝末年战争连绵,山西表里山河地势优越,东有太行山座挡,西有黄河隔绝,因而山西战乱较少,经济一度繁荣,人口比较稠密,为明初向外移民奠定了基础。正在这安定局势之时,徐达、常遇春进攻山西,与扩廓贴木耳展开战争,到明王朝建立后,皇上认为山西人助逆抗命,迁怒报复。当时临县田野荒芜、景象萧条、十室九空、人稀地阔,赵氏始祖赵文利随着潮流,从陕西动身,路经交通要道洪洞,在这块移民外迁的集散地,得知临县需要大量的移民来充实,于洪武年间(1368年后)来到临县东南,现在的车赶乡赵家塔村。

   当时的赵家塔荒山一片,没有人烟,由始祖文利开垦荒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造就临县赵氏族,也造就赵家塔,村之得名由此而始而成。不久“洪武统一”,为了有效地控制管理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皇上实行了里、甲户籍的管理制度,规定一里为110户,其中挑选有威望、较富裕的10户人家,每年在这10户人家中选出一户来当里长,轮流执政,其余100户每10户为一甲,其中一户当甲长,还要在每户门前插一块木牌,上面写清户主姓名及治安条款(相当于现在的村规民约)。文利属于临县保安里,安业都十甲为名门临望族。赵氏宗族至今一直沿用这个都甲户口。

二、传世

    始祖赵文利单传二世讳继祖,继祖生三子叫赵本、赵海、赵谅,为三世。赵本生两子叫子英、子威,为四世,长子赵子英在堡上村居住为堡支。赵谅的长子赵子春在钟底村居住为钟支支祖。赵本的次子赵子威在临县县城任明朝义官——总老人。总老人是明朝的一种基层官制,其职责是协调、监督民众,传达官府命令,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阻止赌博、打架、闹事等一系列治安之事。赵子威在城里任职并居住为城支支祖,共分三个支裔,伯叔弟兄共五人,另两人之后裔各奔他乡,另立家谱。张家塔属城支,这就是本族分支列宗,设谱记述,传承序事之开端。

     四世赵子威生四子,曰通、达、逵、安。张家塔属赵逵之后裔。五世三门逵,明礼官为沈王府引礼, 艰于嗣,69岁生一子叫赵精。六世赵精,字一齐,积谷数窝,家兴财丰,于明朝万历年间遭大旱灾,他将积蓄的钱、粮捐献赈饥。这种豁达大度、慷慨解囊的精神受到官府的表彰,于万历30年诰封其文林郎。众赞曰:“慈善积德施舍之报也”。赵精生三子:承基、承流、承宣。赵承基任西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后升任为南城正指挥,诰封承德郎,其坟墓在临县赵家塔村东,四面土筑围墙,中有大门,两边石狮把门,内有石人、石马、石雕兵器等排列两旁。因此,后人称它为“兵马寺”和“狮子坟”。

    七世二门赵承流(约1530年——?),大学生,妻刘氏,他是张家塔分支的支祖,因此,赵家塔的传世宗族家谱,至他已终止。民国初年由赵秋桂先生用红布制作的张家塔家谱,被日寇掠走,从张家塔至寺圪垯一路用刺刀割成条幅扔完(其意作路标)。第二次重新修编的详细家谱,因避政治运动不知去向。我们新编的家谱以赵家塔家谱为依据,结合本村几通墓碑作参考寻绎而成,所以先祖的名讳不全,生卒不详,只能写直系的名讳和“约”字年代。

    承流生四子,其次子赵陶(约1550——?),贡生,任浙江黄岩县县丞,陶生长子拱辰,九世赵拱辰是张家塔创始人赵山之父。赵山兄弟几人无据可查。

三、定居

   顺治年间,由于人口不断扩充发展,赵家塔房少人多,无法生存,十世赵山离开赵家塔,携带家眷于1640年迁徙郝家墕,生两子,长子士康(1669年——1732年),字引肩,武进士任候诠教谕,他的碑文由清代北才、乾隆丁巳进士赵中元(1702年——1750年)撰写,1737年任浙江即用知县,碑文的落款自称堂弟,可以证明赵中元之父是赵山的胞弟。士康生四子八孙,嫌郝家墕穷山恶水不利于发展,迁往车赶、桃塔一带。随接,赵山和次子用康也相继离开郝家墕,来到张家塔。故有一句传说:“先有郝家墕(白家局)后有张家塔。”

   十世赵山与次子用康来张家塔后,首先在村中挖了土窑洞两孔,后来用康生下长子赵豫后,祖孙三代拓荒种地,艰辛备至,节衣缩食,积铢累寸,由穷变富。

   十二世赵豫,字介石,生于康熙43年(即1704年),卒于乾隆47年(即1782年),府学廪生。19岁入府,经史满架,册简盈几,搜罗及遍,最习评点大全摘要,推究性理,检阅古今大家文士,有友谊十数人悔子学医……。从他开始创村立社,因当时经济拮据,只是多修了些土窑洞。据传,村之东南方,地名叫仁家坡,在这山巅社颗里有一家张姓人家,为了不忘祖籍——赵家塔,就用这户张姓之姓,一姓之别,一溪之隔,定名为张家塔。

    赵豫生四子。长子赵实之,字裕初,生于雍正2年,卒于嘉庆8年

   (即1724年-1804年),在下街井沟壕和西侧院土窑洞居住。为下街谱也为张家塔老四大门之大门。这谱族人在村至今仅有三大户,余者分布在吕梁各地。

    次子肫之,字一初,生于雍正9年,卒于嘉庆20年(即1731年 —— 1815年),幼学儒业未获见树,身亲稼穑,艰苦备至,以农为主,兼学别样,生三子,其长子赵贯,入泮(文秀才);次子赵应,与先辈农耕简居,其后裔文人脱颖而出;三子赵鳌,有一子,子无后,是清代的一位传奇人物,其遗骨受家族规戒拒入祖茔。

    传闻:村里有一外姓小伙子,平时好逸恶劳,每天寻花问柳,村里人对他深恶痛绝,一天他在桑树下乘凉,赵鳌拿斧将其砍死,之后几个弟兄为其跑城了事,官府下来为其圆说:“赵老应把斧塞牢,你看误伤人命,该当何罪?”他说:“我是专门砍死他。” 话毕,当即逮他服役。后被减刑归故里。后人念其为民除害,秉性刚毅,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斧子老汉”。

    老二门在上街居住,连续11院都是土窑洞,生息繁衍数百人,直至现在,文人辈出,前途无量,分别在各条战线上工作,才干佼人,精明过人,解放后本村的历任村官都出自本谱族人之中。郝家墕的赵氏居民都属本族主流。

   三子省之,字诚身,自幼读书,不求甚解,以持身修德,处世立功之抱负,然而,不及而立,溘然长辞,他无嗣。将他葬于村边对面,以便族人为其上坟祭祀。

   四子睿之(约1740年——?),惟其别于兄长,秉承其父酷爱文学,研读史经,博览群书,勤学苦练,学有成就。乾隆年间(约1757年)大学生,堂号为德厚堂,在村中居住叫中街,张家塔的民居建筑群始于其祖。他生两子,长子叫赵敏,次子叫赵勉,弟兄俩分两堂,长子为明德堂,次子为敦厚堂。

   十四世赵敏,生四子,敦孝、敦友、敦义、敦临。从此,分成新四大门。

    赵勉生一子叫敦仁,敦仁生三子,长子赵旭,次子赵晟,三子赵明。弟兄三人又形成了三大门。

小小韩韩(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