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将于4月27日在古县石壁乡三合牡丹景区隆重开幕。旅游节以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为指针,以“天下第一牡丹、和谐魅力古县”为主题,以弘扬古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蔺相如故里丰厚的人文景观,振兴旅游文化支柱产业,巩固文化强县创建成果为内容,按照“隆重、热烈、节俭、求实”的原则,动员全县人民展示形象、加强交流、扩大开放,致力建设富裕古县、优美古县、文明古县,在全市实现领先发展。
四月的古县,青山泛绿,塔柏滴翠,河水欢歌,碧波荡漾。四月的古县,天下第一牡丹盛世怒放,玉树临风,亭亭玉立,送祥四海游客,喜迎八方宾朋。
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辖4镇3乡,总人口9万余人。这里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特色农业扬优成势,现代工业健康运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环境平安稳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被誉为临汾市的“东山明珠”。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县古称岳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6000年前的仰绍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上古时期曾是大禹治水之地;汤、禹、夏、商之世,俱属冀州,春秋时期为晋之属地,战国属赵,汉时属谷远县辖地,魏晋时期为杨县属地。隋改名为岳阳县,隶属临汾郡。唐归晋州。五代时期,岳阳县改属临汾郡。宋时属晋州。元、明、清时,隶属平阳府。民国三年,岳阳县更名为安泽县,仍治岳阳,属河东道。1949年治安泽县和川,归晋南地区。1951年5月移治安泽县府城,归临汾地区。1971年8月,分别从安泽县划出七个公社、浮山县划出三公社,合并为古县,属临汾地区。2001年撤乡并镇,改为4镇3乡,2000年撤地建市,隶属临汾市至今。
旅游名胜,神奇美丽。古县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战国名相蔺相如墓地闻名遐尔,蔺相如的传说故事家喻户晓;“天下第一牡丹”惊艳绝伦、华夏闻名;霍岳主峰老爷顶苍松翠柏、鬼斧神工;四次山水明沙净,怪石林里;延庆观千年圣泉、流淌不息;树龄逾千年的四大树王、隋唐名将罗成阵亡的淤泥河和众多古战场、古驿道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AAAA级国家牡丹旅游风景区,2004年以来,牡丹主景区总长18公里、面积54平方公里的景区内,总投资6亿元的一系列建设工程相继落成,为举办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古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突出重点、逐步实施”的原则,凭借资源特色和自然人文优势,制定了旅游业长远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四个重点、两条线路”旅游格局。即以古县蔺相如墓、天下第一牡丹、大南坪生态旅游区、淤泥河生态旅游区为重点,南线以古县三合牡丹、淤泥河、祖师顶、罗成墓、朱德总司令路居为骨架,南连尧庙旅游景区,东接安泽县荀子公园,大力开发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北线以古县岳阳古镇、延庆观、四次山、露崖寺、关帝庙、凌云洞、老爷顶、蔺相如墓为骨架,北连沁源县灵空山、霍州市陶唐峪、兴唐寺、太岳森林公园,西接洪洞县大槐树、苏三监狱、广胜寺,大力开发人文古迹和休闲避暑旅游项目。同时,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秀旅游品牌。
革命老区,红色记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一直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党政军机关驻扎地,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左权、陈庚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如今,走进一代伟人朱德总司令在古县城关村的路居,拜瞻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等,回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带领太岳老区人民与日寇浴血奋战,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将永载史册,成为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化于古县民众的人文脉络之中,成为古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教育和激励我们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和谐新古县努力奋斗。
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在古县,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汁液。这里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赵国名相蔺相如就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星。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完璧归赵;以博大的胸怀,实现了将相和睦。他的很多动人事迹,传为千古美谈。除《史记》和地方志的记载外,在全县各地还有大量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目前,以蔺相如命名的“相如公园”和蔺相如雕像已成为古县城市建设一张名片,蔺相如纪念馆里,青铜雕像《将相和》和六十平米的热熔玻璃壁《千古遗风》,以及以先秦文化为主体的文物陈列,把人们带进了两千多年前风云际会的历史时空隧道。
散落在古岳大地上灿若星辰的自然与人文、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存的文化记忆,默默地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明代张家大院地方色彩浓郁,延庆观时代特点鲜明,热留关帝庙古朴而神奇,天下第一牡丹景区美轮美奂,相如公园气势恢弘、文化底蕴深厚,相如塑像气宇轩昂,古朴典雅。
古县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幽默滑稽的二鬼摔跤、生动含蓄的滚地灯、妙趣横生的担灯、气势雄浑舞狮子和热情豪放的威风锣鼓。民间工艺,从枕头上精心刺绣的花卉,到节日民间色彩浓郁的剪纸窗花等,无不令人叫绝,它生动地记载着古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劳动生活观,构成了古县独具韵味的深厚文化积淀。
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煤、铁、铝钒土、铜和耐火粘土等20余种。煤炭总储量48.96亿吨,是全省四大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煤矿13座,生产能力1005万吨,去年生产原煤484万吨;生产洗精煤337万吨、焦炭238万吨。投资12.5亿元实施矿井改造提升工程,13座矿井全部取得开工报告,12座基建矿井全部开工建设、换发了采矿许可证,个性化考核全市第一;4座矿井完成基建并验收投产,产能贡献度全市第一;《涧河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华宝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去年,按照“项目落地年”的要求,落实“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签约项目7个,引资65.11亿元;落地项目61个,落地金额40.39亿元,完成市定目标135%;重点工程投资43.78亿元,完成市定目标143%。利达甲醇项目开始试运营,200万吨铸造焦、焦炉煤气制备天然气等大型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古县核桃久负盛名,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全县核桃总规模达到810万株,正常年景平均年产量1000万斤,产值近1个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核桃人均株数、面积、产量和收入均为全省第一,被国家授予“干果之乡”称号。
转型跨越,和谐发展。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古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时期,是临汾市唯一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2.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5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381元,财政收入完成10.00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1亿元。今年截至3月27日,全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841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5.02%,其中国税6165万元,地税8517万元,财政13729万元,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近年来,古县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进行县城建设,先后实施了8路11街拓宽改造、“蓝天碧水”涧河蓄水、煤气输配、集中供热、环城绿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重点工程,完善了政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岳阳广场、相如公园等公共设施,着力提升了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前年以来,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的目标,启动实施了大县城扩容提质战略,制订了新的县城发展规划,着手开发了城南的文昌新区。实施了供水、供气、供热管网改造,新建改造9座高标准公厕,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验,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投资788万元整修县、乡、村道路44.5公里,完成了国道309线赵店桥的维修改造。目前,县城绿地面积10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8%,人均绿地面积32.6平方米,燃气和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2008年12月,成为临汾市唯一的“国家卫生县城”,2009年,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省级环保模范城”。2011年,获得“省级文明和谐县城”称号。
古县虽然是一个山区小县,但一直享有临汾“东山明珠”的美誉;古县人口虽然不多,但古县人民热情好客。值此第六届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举办之际,古县人民热切期待各方朋友来古县观光、旅游、投资、创业,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未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