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历史——修文王阳明

家乡区县: 贵州省修文县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和教育思想,历来为世人称道,影响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龙场(今修文县城)是王阳明谪居、成道、讲学,形成“王学”的主要重地,世称“王学圣地”。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2月,王阳明因为抗疏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得罪了宦官刘瑾,因受其所害,第二年被贬谪到龙场驿任驿丞。

明正德三年(1508年)3月,王阳明一路爬涉到达龙场,当时的龙场是深山荆棘丛生,毒蛇猛兽出没,蛊毒瘴气相侵,苗彝杂居,属水西安宣慰辖地。王阳明初到龙场,人地生疏,就用柴草搭一个窝棚居住。不久他的书童在离龙场不远的东面三里远的龙冈山上发现了一个东洞,他们很是欣喜,即搬进洞里居住,这便是今天闻名中外的阳明洞。

阳明先生到达龙场后,钱粮困逼,常是绝粮挨饿,两个随来书童很是难受,先生便带着他们在附近开了几亩耕地种植庄稼,解决了吃饭问题。龙场南面一里路,有一个平地旷野中隆起的一座石岩下的小洞,可容纳数十人,阳明先生见了此洞很是满意,便进入此洞“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这便是玩易窝了。

阳明先生开初在东洞讲学,当地百姓见洞内阴暗潮湿,便在洞上山顶修造房屋,房屋修成后,命名为龙冈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

阳明先生在龙场两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他到贵阳文明书院作主讲师,他在讲学中,对所讲“知行合一”学说甚重。他深悟《易经》“精粗一,内外合”的要义,将古人《支离决裂》的知行观统一起来,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的本体是同一的。强调“言行一致”,“笃实躬行”。与朱熹“吾理吾心终判为二”,“知在行先”,言行不一,流于空谈之论分庭抗礼,成为明代儒家理学一

修文原来竟是王阳明被贬谪的地方。百度上写着:龙场驿,现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那一刻,我心中竟莫名慌乱起来。修文之行,初来时的兴奋正在逐渐淡去,而离开时的沉重之思却日益压迫着我的神经。作为一个老师,我无法轻松,想一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我更是觉得责任重大。   汽车“咯噔”一下停下来的时候,我睁开了眼睛,发觉已经到了修文。我赶紧用手机搜索一下,发现修文原来竟是王阳明被贬谪的地方。百度上写着:龙场驿,现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那一刻,我心中竟莫名慌乱起来。   就在前不久,应朋友之约,我刚完成一本中国古代哲学的书(青少年版),一共写了15讲,其中有一讲专写“陆王心学”。难道我在书里竟没有提到“修文县”?以至于到修文考察,我还想不起来这就是当年王阳明惨遭贬谪的地方?我迅速在脑子里“过电影”,最后断定:书里就是没提到修文。这实在不该啊,一本写给青少年看的书,提到了陆王心学,提到了王阳明,提到了龙场驿,却不道明龙场驿就在现在的修文县,这实在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啊!   修文人格外热情,请我们吃当地的小吃。我要了一碗牛肉粉,外加脆哨、煮豆腐,并特别强调微辣即可。可是粉一端上来,我还是吓了一跳!汤完全成红色,看上去就辣,更不用说吃了。不过,牛肉粉呈雪白色,脆哨暗中带红,豆腐嫩黄,又着实好看。我一边吃,一边想,当年王阳明是不是也经常到镇子上来吃这些东西,他吃得惯吗?要知道,他可是浙江余姚人,那里的人是不怎么吃辣的。可在偏远的修文,却是气候温润,略有潮湿,不吃辣又怎么行?真苦了王阳明。正这样胡思乱想的时候,刚才的慌乱感竟不见踪影了——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心理负担,只要一吃开了,就只剩下味蕾的陶醉。   我们这次来修文,一方面是单位组织来贵州考察,一方面也是受修文中学的邀请,来给学校的老师做讲座,每个学科都有一位教研员主讲,语文学科是周鸿祥老师讲。为此,周老师备课备到夜里12点多。到了修文中学,我跟周老师说,这里就是当年王阳明讲学的地方——龙岗山阳明书院。周老师的眼睛闪亮,看得出,那是一种惊喜,也是一个读书人找到同道的那种欣然。我跟周老师说,讲座结束后,我们一起在王阳明塑像前照一张相吧。周老师点了点头。   王阳明的塑像是一尊石头像,坐落在校园的半山腰上。先生一身洁白,握着一卷书,叠着腿,端坐着,眼睛平视前方,似乎在看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看,风神安静而潇洒,有点仙风道骨,也有点儒雅。我想,王阳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的一生浸润了儒、释、道三家的色彩,当然,他终归是一个儒家。王阳明性情率真,12岁能诗,27岁考中进士,授兵部主事。大太监张忠说,既然在兵部任职,总该会射箭吧——心想王阳明是一个文人,一定不会武艺,要他当众射箭,出他的丑。王阳明推脱不了,只好弯弓搭箭,飕飕飕,三箭竟然全中靶心!这下轮到张忠出丑了。   王阳明年轻时,信服朱熹的“格物致知”,曾面对着一园翠竹“格”了七天七夜,一直到病倒,什么也没有“格”出来。从此,王阳明就走上了一条与“格物致知”迥然有别的道路,这就是心学。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心即是理”,强调从人的内心去求取善良之道。他说,“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强调激发人的本善,去蔽、静修,最后达到“致良知”,做圣贤。这和朱熹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相去甚远。王阳明能文能武,身子骨棒极了,当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大板,贬到龙场驿。从京城走到贵州,两千五百多公里,身子骨软,能行吗?而且刘瑾还不放过他,派人追杀,他跳进水塘里躲起来,才免于一死。如今,王阳明镇定地望着前方,日日夜夜听着身后传来的琅琅书声,怕也算得上是一种安慰吧。   当天下午,我们参观了阳明洞。传说,王阳明被贬到修文后,一时居无定所,发现县城东边栖霞山的半山腰有一处天然洞穴,可以住人,于是就决定住在里面。阳明洞的洞口苍痕幽绿、藤蔓棋布,有一小口,可容两三人猫腰进去。洞内宽敞明亮,钟乳石形态各异,洞顶不时滴下晶莹的水珠,如果不走动,就只能听见水珠嘀嗒的声音。王阳明真会选地方。这里的确是一个读书思考的好去处,不仅清幽,而且稍离闹市,既出门方便,又不闻闹市之声。当地的老百姓为他盖了一间茅屋。王阳明为茅屋取名为“何陋轩”。取这个名,王阳明是颇有些自负的,因为孔子在《论语》中就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句子。王阳明秉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读书做圣贤为第一追求,即便是在偏僻的龙场镇,他也想有一番作为。就是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带有总结性的“心学四教”,历史上称这为“龙场悟道”。可以说,王阳明是从“龙场悟道”后开始走向学术巅峰的,并从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栖霞山不高,走上去再走下来,也就二十来分钟。但山上树木葱茏,曲径通幽,整个阳明洞完全被包裹着,环境十分优美。我们一行人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就走了出来。出门时,正碰上一场阵雨,一行读书人“仓皇而逃”。坐在车上,看着阳明洞渐渐远去,看见修文县渐渐落在身后,我在想,在王阳明的时代,正是科举考试的顶峰,清规戒律自然不少,他何以就修炼成了这个样子,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有人曾认为,他可以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为儒家四大家。再想一想现在,教育手段如此之发达,受教育的人数如此之众多,光是大学就多得数不过来,可是,怎么就出不了一个王阳明?远处龙岗山上的学生,也许还在静静地做着各类练习题,他们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在想着这个问题呢?想到这里,我的心禁不住有点悲哀起来。   修文之行,初来时的兴奋正在逐渐淡去,而离开时的沉重之思却日益压迫着我的神经。作为一个老师,我无法轻松,想一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我更是觉得责任重大。

小罗鹏(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