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54个国家级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之一,政策区面积7.0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19.7平方公里。2003年整合后,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大幅推进,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备,管理功能不断优化,互补、协作功能日益增强,集群、规模效应不断凸显,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仲恺高新区已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目前,高新区以占全市5%的人口,0.18%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3的工业产值,1/4的工业增加值和接近1/2的出口,是惠州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基石和中坚力量。现在,高新区已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大量中小型企业配套的上下游协作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惠州经济的重要力量。惠州也因为得益于高新区的快速发展,而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镭射光头和电视机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生产基地,中国主要的电池、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线路板和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
主导产业实力雄厚。仲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内拥有TCL、华阳、索尼、LG等多家国内外著名的大型电子企业,同时高新区还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视听产品产业园”,“广东省火炬计划激光头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火炬计划高能环保电池特色产业基地”。部分产品如激光头、电视机的产量在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电子信息产值562亿元,占全区87.7%,出口创汇52.6亿元,占全区92.9%。
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聚集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效应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是高新区经济的支柱,区内西门子、索尼、LG、TCL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云集,一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也在区内蓬勃发展,2006年,48个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1亿元,占全区近88%。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一大批企业发展,促进了周边区域的经济繁荣,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效应。
外向型经济特点鲜明。区内企业产品大部分供出口,有些企业的产品,如乐金电子出口率近100%。2005年,全市出口总额106.5亿美元,高新区就占了46.5亿美元,占全市的44%。在当时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仲恺高新区出口排名第八。2006年出口56.6亿美元,增速达到21.7%。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仲恺高新区经济运行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如高新区已开发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值逐年攀升,而资产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日益上升也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的竞争力,提高了园区的抗风险能力。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质量优、配套全的基础设施是园区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为此,高新区管委会大手笔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整合以来至2006年,在基建方面已投入约3亿元,共完成道路建设26条(段),总长28公里,铺设路面28万平方米,铺设下水道总长30公里,完成道路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为乐金路等主干道安装727盏路灯,完成了马过渡河一期改造工程。如今,区内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大力引进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是高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2005年,高新区引进了惠台综合生活服务中心、大荣商贸城等一批社会配套项目;2006年,引入了集购物娱乐于一体的仲恺大世界及园中缘等一批商业设施,同时推动仲恺大道两边的商业化改造。如今,高新区的医院、银行、学校、商场、娱乐等一系列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备,一个集高科技产业与商贸服务业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新区初现轮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