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第四中学历史悠久,是由创办于1920年的大中中学、创办于1906年的同济中学和创办于1920年的时中中学于1950年合并为联合中学,并于1953年改称为汕头市第四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
汕头四中于2001年1月被评为汕头市一级学校,是汕头市金平区一所普通完全中学,现有36个教学班,高中部24个教学班,初中部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70人,教职工142人,拥有一支力量雄厚和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占80%,全校教师学历达标率99%。南粤优秀教师1人,省、市、区级优秀教师共65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13人。 学校占地面积12157㎡,建筑面 四中校徽
积15301.96㎡,绿化覆盖率80%以上。学校拥有多媒体专用教室、电脑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教师多媒体制作室及各学科实验室、专用室。学校体育运动场占地3037㎡,并建有150米塑胶跑道体育场。
汕头市第四中学历史悠久,学校的前身是潮州八邑职业学校,由上海潮州会馆于1916年创办,这是旅沪潮人在自己家乡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学校首任校长林木卿(原名林国梁)。1926年春,上海潮州会馆再次出资赞助,另聘英国伦敦大学毕业,曾任苏州东吴大学教授的郭应清硕士接任职校校长一职,初改校名为私立汕头高级中学。1929年学校增办初中部成为完全中学,同时改名为汕头私立大中中学。改制后的大中中学办学严谨、学术自由。其有别于同时期国民党政府所办的公立中学,没有学校领导上的官气和学生感到思想不自由的压力;也不同于一般教会所办的私立中学,没有令人感到沉闷的宗教气氛。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体育锻炼及运动比赛成绩、学风建设等方面均为当时汕头市教育界一流水平。1937年秋,因“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遂迁校潮阳铜盂乡,借用“明德祠”、“老祠”、“诚信祠”等祠堂及铜盂公学部分校舍,并在新寨建造多个竹蓬教室继续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春迁回汕头原址,此时的学校已被日本侵略军拆毁,残破不堪,颓垣残瓦,极目凄凉,其间办学极为艰辛。为重建惨遭破坏的校舍,由上海潮州会馆出面募集款项,除上海本地外,也向海外募捐,主要对象为暹罗潮州总商会、新加波潮州会馆、新加波潮州同乡会、香港潮州八邑商会、潮州旅港同乡会、暹罗潮州会馆等处。幸承上海及各地潮州会馆、商会慷慨支持,使大中办学得以维持。解放后,1950年时中中学(补习学校)、同济中学(初级中学)并入大中中学,改为“联合中学”;1953年经政府批准,改名“汕头市第四中学”;“文革”期间,曾一度易名“共产主义中学”;1976年恢复校名“汕头市第四中学”。
2012年10月13号,汕头四中举行校庆,庆祝建校96周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