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建了第一所高级小学。
民国8年(1919年),前清建威将军、民国陇东镇守史渭源人张兆钾在县城北关创建“张氏自立学校”,现为清源第二小学,现存原来三间校门建筑被划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3年,共有高级小学11所,学生1061人。保国民学校(初级小学)45所,学生4348人。每年完小毕业生200人左右获得小学毕业证书。继续深造要到兰州、临洮、陇西甚至远涉肃州、河州、西宁,当时交通主要靠走,莘莘学子备尝艰辛。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张亨先生倡导创办渭源中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建成土木结构二层教学楼2栋,由县政府呈报省教育厅核准,正式建立“渭源县初级中学”,委任张亨为首任校长。即今渭源一中前身。 渭源初级中学的建立,结束了渭源县没有初中的历史。到1949年8月解放时,已有四届初中生毕业,为地方培养初中毕业生300多人。
1943年设立会川县,当时有中心国民学校10所,保国民学校41所,共有教职员工268人,学生3165人,开始筹建“会川县初级中学”,创建于1945年,于右任曾为学校亲题校名。即今渭源二中,是甘肃定西市十所重点中学之一。
1949年秋,学校开始设立高中部,首次招收1个高中班,大约40多人。解放后陆续从上海、陕西等全国各地来到渭源的教师为渭源的教育事业书写了辉煌的一笔。1952年,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考入高等院校的有14人;1956年,初中毕业生考入甘肃省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有13人。
2006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98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3所,独立初中19所,小学252所。在校学生74928名,其中普通高中学生9100人,初中学生19980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260人,教师3601人。
县域北靠定西市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316”、“212”两条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县上确定了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思路,新辟旅游道路,修建桥梁及过水路面,维护和完善景点设施,加大宣传力度;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整合资源、项目和资金,加快发展旅游业,使渭源真正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旅游胜地。每年利用节庆.集会,动员旅游协会发挥会员特长,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如花儿会、摄影展、书画展等。
同时,进一步加大马铃薯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淀粉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布局,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建设南部高寒阴湿区当归、川沿河谷区红黄芪和北部干旱山区优质白条党参三个生产基地,使渭源县成为西北绿色中药材基地。
加快畜牧业发展,把南山放养虫草鸡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按照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基地的目标,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草场资源,规模养殖和千家万户放养相结合。并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总体目标,围绕马铃薯良种的培育,将洋芋园区内温室培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大田扩繁一级良种培植成为农业观光景点。结合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在黄香沟牧场开设育雏、规模养殖、牦牛、山羊和梅花鹿、小鲵等动物养殖观赏区,形成区域特色,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渭源知名度的大幅度提高,投资洽谈者络绎不绝。投资100万元建设的“莲峰山民族度假村”现已开业运营;“太玉山庄”总投资50万元,主体工程现已竣工完成。“双石门避暑山庄”也已动土兴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