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修建对外公路;
2000年,改造杉木林和毛竹基地
2004年,完成全县最早的康庄工程;
2006年,完成整治村和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建设;
2007年,后塘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农家书院和友于亭落成;
2008年,低山缓坡改造,改建村办公楼;
2009年,标准农田改造,乌坎水库整治;
2010、2011年,祠堂修理,景行厅落成;
2012年,创办仙居县林市股份合作农场;
2013年,修建定坑路,村办公楼配套工程完成;
2014年,修建文化礼堂和文化广场,全面开展“五水共治”;
……
这一张的大事年表,仅仅是朱溪镇后塘村15年来交上的答卷中的一部分,从一穷二白到现在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后塘村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成了他们口中的生活“天堂”。
据《林氏史志》记载,大约600年前,一对外出经商的林氏兄弟路过现在的此地,当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林氏兄弟看到此地景色秀美,气候宜人,是个安居的福地,于是他们就携带家眷迁到此地,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生生不息。从此,这片被开垦的土地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后塘。
现在的后塘村交通方便,景色宜人,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然而,过去的后塘人却是过着“乌糯当早稻,柴株当棉袄,孟菜吃到老”的贫穷生活。
原来,由于后塘村地处杨丰山脉,是四面环山的山区村,交通极为不便,后塘村与外界的联系很不通畅,村民大多在家务农。信息的不畅也造成农业科技的落后,粮食产量始终不高。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条被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再次在后塘村得到了印证。交通不便导致的落后,让村民们越来越意识到道路的重要性,他们迫切地需要一条“致富路”。
1999年,后塘村开始修建通往外界的第一条公路。虽然村里向国家争取到了5万元左右的补助资金,但是与修建公路需要的30多万元资金相比,仍是杯水车薪。最后,村里通过向村民出售村内的房屋地基以及盘活集体财产等方式,筹集了建公路所需要的资金,修建了这条宽4公尺,长约4公里的道路。
“原来我们走路到镇里要三四个小时,现在道路修好后,只要一个半小时,我们到外面就方便多了,大家出去赚钱也方便了。”谈到这条路,村党支部书记林继奶的幸福溢于言表。
此后,村里又陆续修建了多条公路。
2004年.后塘村投资60万元,修建了通往前周的车坑路,这是该村的第一条水泥路,也是全县最早的康庄工程。2009年,投资35万元修建了4条通往山里的机耕路,大大方便了货物的运输。2013年,投资30万元,修建了后塘至石人村的机耕路,2014年,又通过硬化工程,将该条机耕路改成了水泥路。不仅如此,后塘村还对村内的道路进行改造升级,现在的后塘村,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是平整宽敞的水泥路。
交通条件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外出打工、做生意,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修路带来的效益
随着公路的修成,后塘村也迎来了发展的快车道。
后塘村地处杨丰山脉,自然环境优越。杨丰山上梯田出产的大米,品质优异,生长期长,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大米。公路的修建,也让一粒粒饱满的大米,成为了后塘村人手中的“金子”。2007年,后塘村成立了仙居县后塘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后塘的天然优势开发绿色无公害产品。同时,后塘村还成立了杨丰山绿色无公害基地,并注册了杨丰山大米品牌。为提高经济附加值,村里又陆续添置了碾米机、真空包装机等设备,设计了杨丰山大米独有的包装袋、包装盒。
2012年,后塘村将合作社改为了林市股份合作农场,800亩农田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除虫、统一灌溉、统一收购出售。如今的杨丰山大米年产100多万斤,已获得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和“省十大品牌大米”称号,在整个浙江省内都有不小名气,也获得了北京、上海等地市民的青睐。
实行股份制合作农场,村民可以以个人名义参股,开创性地把人人平等的承包经营权变成了人人平等的股权,农民不仅确保了承包经营权赋予的基本保障,还通过分红平等享受到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利用所得的利润。
除了开发杨丰山大米,后塘村还在2008年进行了低山缓坡的改造。改造后的100多亩山地承包给了村里的部分村民种植油茶。每年,村民都能得到不少的分红。
现在,全村人的积极性高涨,地里的收成好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年人均收入超过了7000元。
效益带来的改变
后塘村人在脱贫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用修路带来的效益改善村内的生活环境。
过去的后塘村,到处是露天的粪坑,垃圾更是遍地都是。“以前真的是走到哪里都臭死。”2006年开始,后塘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村居环境大整治,将村内的180多口露天粪坑全部移除,并投资10万多元,在村内修建了5处公共厕所。除了露天粪坑,后塘村还对用于饲养生猪的露天花草缸进行了全部清除。这两项工作有效地改善了村内的空气质量。此后,村内又陆续进行了亮化、绿化、硬化三项工作。现在,全村的道路和每个角落都装上了路灯,村内的房前屋后都种上花草和树木。此外,村口整洁的池塘里,美丽的友于亭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上,今年修葺一新的文化礼堂和文化广场让大家平淡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文化礼堂定期开展知识讲座,经常进行戏曲表演,并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播放室;文化广场内,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器械一应俱全,而且还设立了棋牌室;腰鼓队、大鼓队更是让村内充满了欢声笑语,这一项项的惠民措施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不断完善的农医保制度,也让村民的生活有了更加切实的保障。不仅如此,从2008年开始,村里每年还向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今年的重阳节开始,村里食堂创造性地推出了“6 1”的模式。每位村民每天只要上交6元钱,再由村里补助1元,就能够享受村食堂一天三餐的服务。
面对如今的生活,从乡镇企业局退休的林树豪大爷感慨道:“现在的后塘,就跟天堂一样。”
接下来的后塘村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在整合村民意见后,村支书林继奶的脑中已经有了新的规划:
修建后塘到坪口的公路;
进一步提升标准农田;
争取早日通上公交车;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