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早的佛教道场古“潘崇道场”

家乡区县: 南京市高淳区

据民国七年重修《高淳县志》载“净行寺县东北十二里,周末有黎姓结庐其地,汉明帝时有僧构室诵经,名潘城道场,唐中和三年建寺.”从这里可以说明高淳是国内佛教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这也是江南佛教活动最早的文字记载.

一、关于潘城道场的来历

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刚传入我国,只有大都名邑才兴建寺庙供西域僧侣参拜,汉族出家为僧者.均无寺庙居宿.这些所谓苦行僧,大都依山傍石,结庐而据.据史料记载,公元58年,汉明帝刘庄登位,梦金甲神现于西方,纪元61年派使臣出使印度,纪元67年印度佛教正式引入中国,而在这个时候,我们高淳就有了古“潘城道场”,这是大有来头的. “潘城道场”,又名“潘崇道场”.俗称净行寺,或称寺墩头,唐代称“潘城寺”,周约近百亩面积,位于淳溪镇浦头村周家村后,现遗址保存完好,关于潘城的来历,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诸子百家,各家学派,其中楚国有一个大名士叫潘崇,位至楚国太傅.生于东周周惠王年代(公元前676年),这位先生博学好道,多才多艺.楚成王时,立商臣为太子,并拜潘崇为太子傅,后来由于商臣得罪了父王,楚成王有废长立幼之意,但又怕商臣造反,故欲寻过除去商臣和潘崇,议立次子职为太子.这个消息被商臣知道了,便跑去和老师潘崇商量,他们为了自救,密谋决定杀楚成王.当晚商臣控制了御林军,包围了内宫,成王正在睡觉,他们抓住了楚成王,潘崇仗剑曰:“王在位四十七年矣,成功者退,今国人思得新王,请传位于世子!”王曰:“我当让位,不知能活否?”潘崇曰:“一君死,一君立,国岂有二君耶?何王之老而不达也”王曰:“吾令疱人治熊掌,其熟而食之?”潘崇曰:“熊掌难熟!”以带挽颈而之,即立商臣为楚王,即历史上的楚穆王.时在周襄王26年冬十月(公元前651年).十年动乱时,林彪也悉心研究过潘崇杀君之历史事件,而后大谈其政变经,想不到这位政变老祖宗却落在高淳净行寺近3000年之久!

楚穆王登位后,加封潘崇为太师,令其为令尹(掌丞相之职)并将太子之室赐之,潘崇推而不受,带着楚三公子壮,请于荆山之下,丹阳大泽之滨,现淳溪浦头周家后的寺墩头上,兴教办学,授徒讲学由于潘崇在此兴教,故古代的双塔、淳溪、薛城、古柏的部分,统称崇教乡,由于潘崇在此讲道,故又称“潘崇道场”或“潘城道场”.

又因我国古代风水学中,北方以山为龙,南方以水为龙.“潘城道场”四周有南塘港、沙子港、唐梨港、河城港、风溪港等九条溪,港水归高家滩.故潘城道场又称九龙山.旧佛教协会会长吴侠曾收藏一手抄本的“九龙山志”,其中记载了东汉学官在此,还记载了校官碑文,晋代和唐代修建净行寺的碑文,晋碑和唐碑在50年代还有不少人看到过.“潘崇道场”自春秋潘崇在办学起,一直连绵到东汉,学舍已经败坏,这时潘崇的后代溧阳长潘乾,重振教育,修复扩建学宫,并立“校官碑”铭记其事. “校官碑”是江苏省现存的唯一的一块完整的汉碑,汉代王莽之乱,为消除汉代影响,大毁碑记,就是全国也难见一块完整的汉碑,故显得它的珍贵. “校官碑”据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对研究汉代溧阳县的位置、溧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碑可称国宝,现存藏于南京博物馆, “校官碑”又名“潘乾碑”,但这块碑不是在固城,应在“潘崇道场”.碑文说到“构修学官”,说明这里原有学校,潘乾进行了扩建整修;第二个历史信息:“潘崇道场”是潘乾祖宗办学兴教的地方,更有理由把学校建在这里,这里已打上了潘氏的记号.唐时,学校更名“别业书院”,其别业出处,唐碑净行寺碑记中有“史氏别业”之句,统称“别业书院”.第三个历史信息:“潘崇道场”周围数十里,古代称崇教乡,说明这里是潘家办学的教育区.第四个历史讯息:这座学校,西侧是一条小溪叫凤溪,当面有一水塘,也就是魏进士请县令吃起水鲜的河塘,现还存在.因学生在内洗笔砚,故又叫砚池,到宋时,这所学校更名为“凤池别业书院”.(取凤溪,砚池首尾二字).后来人们认为“凤”有些女儿气,改成“鹏池别业书院”.据湖滨中学魏云龙老师考证,此书院在北宋还相当兴盛.魏良臣是宋政和3年进士,年少时就在此上学,他在《太子太傅退尺翁行录》中云“其祖父魏觉,一日过鹏池别业书院,良臣执笔,疏渚子孙名字…”说明此学校在魏良臣爷爷之前,就已存在.而“校官碑”也在此书院内.据记载,此碑发现于宋代,南宋绍兴13年(公元1143年)溧水尉喻仲远(字居中)得之于固城湖滨,并把它运到溧水县署内.说明此碑是在固城附近得到.在北宋时,高家滩经南塘港是和固城河连在一起,“潘崇道场”前边的高家滩,就是固城湖滨.我认为,喻仲远是个品行不端的官员,他到高淳来,游览潘崇道场,发现此碑,由于他是个识货的行家,看到是一个宝贝,凭他的县尉官阶,硬把此碑拖到他的官衙去了,后来传说此碑有神气,又不是银子,行带不方便,便留在了溧水城里,“潘崇道场”是一个教育博物馆,此碑应归还高淳.

二、潘崇道场与史氏

“潘崇道场”是一块风水明珠,历来是权家争夺的对象.唐中和三年(公元879年)重建净行寺,由唐代文学家刘欢作碑文,本地书法家陶真固书碑,此碑文收录在历代县志14卷和15卷.碑文中提到:“潘城者.淞古其名,云史氏别业,舍为伽蓝,靡覩铭记,莫知年代…”那么,潘家的祖业,又为何到了史家手里呢?在这里,我们说说高淳史氏,高淳史氏是汉宣帝刘询的外婆家,因宣帝为史氏女子所生,我这里有一册“史氏总谱”记载得很清楚,西汉时,有史丹者,字君仲,鲁国人,有一个妹妹,叫史良娣,汉武帝时,被纳入太子妃,生下一子叫皇考,后来太子卫病故,太子妃退回娘家,后皇考生下宣帝,数月其父皇考又故,外婆家痛外甥,在宣帝不满周岁时,由史家接回抚养(史称流落民间),(汉书史良娣传)后来昭帝刘弗陵在元平年间驾崩,下无太子继位,就从史家将刘询接回皇宫,登上大殿,这就是汉宣帝。宣帝即尊位后,将三个表兄“高、曾、元”皆以外戚旧恩,封曾为蒋陵候,元为平台候,史高在平叛大司马霍禹事件中立功被封为乐陵候。宣帝病,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尚书事(班固汉书)(武阳候传)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了史高。尔后,自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始至平帝刘衔元始五年止,历六帝,长达74年,史氏以外戚参政,权高炳国,嗣爵四世,传至史获、史苓,史崇。初始年间,王莽之乱,史获,史芩及史家600余口均遭害绝。唯史崇辟乱南逃溧阳(即今高淳)。看中了“潘崇道场”这块宝地,并把潘家搬到了固城湖边的潘村(潘村原名搬村,因为是在潘城搬来的,故名),这样潘家的祖业就成了史家的了。史崇,字伯勤,年幼好武,为人也有些霸道,由于报仇心切,杀心较重,高淳民间骂小孩有句口头禅,如果小孩调皮就会骂:“你这个死不尽哎!”谐音“史伯勤”,实际上也没错,他是被王莽杀了未死尽的史家唯一传人。后来,光武兴、史崇从溧阳起兵佑刘秀复国,战功显赫,成了东汉刘秀的开国功臣,被封为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封溧阳候,食邑万户。后来佛教传入,史家为了追念王莽乱被害家人,在潘城道场大兴道场,祀典祖宗.这就是唐碑中所云:“史氏别业舍为伽蓝”的来历.而溧阳(高淳)史崇为溧阳始迁之祖、苏、浙、皖、大江南北诸省自此繁衍,也就是天下姓史的大都是从溧阳(高淳)发脉.

而这“潘崇道场”,谁有权,谁都想要,到了东汉末年,潘崇的后人潘乾当了溧阳长,在此,构修了学校,并立碑铭记,出现了学校和庙宇同在的现象.而潘家的基业,又回到了潘姓名下,高淳有俗称叫“潘史不姓刁”,说明了潘姓、史姓都有坚强的信念.

三、“潘崇道场”是国内最早的佛教道场之一

我县统战部退休干部邢光鉴老先生说过“世界佛教中心应在中国,中国的佛教中心应在南京地区,而汉传佛教之根应在我们高淳”.特别是去年南京建初寺阿育塔出土佛顶头盖真骨面世,震惊世界,更巩固了南京佛教中心的地位,那么为何说汉传佛教之根在高淳呢?我们来看一下东汉的初期社会,东汉初期是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时期,民间有“刘秀登记,麦秀双枝,稻熟二季”的说话.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光武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建设,他沿袭了西汉以来提倡黄老到独尊儒术的技术转型,在光武帝以后的几代帝王中有的从经学和谶纬之术中求长生不老之方,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又加之谶纬之术的虚幻不实,有的王候便转而从佛教中寻求解脱之道.“但是佛教初入时,人们只是把他着为一种方式来对待,并是不象虔诚的佛教徒那样作为一种真正的敬仰,而是把佛教作为祭祀的一种”(佛学家释远尘),汉校官碑中有“笾豆用陈”、“钟磐垂矣”.

“即此龟艾”等句说明这里有供佛的祭品、和尚用的钟磐法器.还有占卜吉凶的龟艾,有东汉佛事活动的全部内容,可证明当时在“潘崇道场”学佛的人群规模很大,因为佛教也是一种教育,当时寺庙和学校同时存在.因为构成“道场”,必须有三个条件:①何人的道场,答:潘崇道场.②群众学道、学佛的教育区.③有学校、有寺庙.潘崇道场这个三个要件都能存在,故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道场.

古代寺庙是研究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沿革的第一手资料,高淳旧时有个说法.叫“要知丹阳史,一寺担二观”.一寺是指潘崇道场之净行寺,二观是指古柏的寻真观和沧溪的三元观.

在高淳的历史中丹阳占重要的位置,高淳属丹阳中心,如果我们就高淳讲高淳,不过500年历史,如果从丹阳说高淳,其空间就大了,丹阳设郡县从公元前121年(西汉武帝)至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高淳属丹阳728年之久,而史学家司马迁,班固正生活在这个时期内.他们在史记、汉书以及后朝历代所说的丹阳,都是指我们这一带地方,后期的名人雅士好古,他们都以为古丹阳人作为自豪,在他们的文字中,经常出现“古丹阳xx,丹阳xx”,说明丹阳人们在他们头脑中生了根。为什么说,汉传佛教之根在高淳呢?因为汉代造佛像,建寺庙的老祖宗出在我们高淳,国内最早的佛教道场,又在我们这里。起因还得从春秋说起,春秋吴越之争,吴国灭了越国,并把越王抓到吴国做奴,越王假装老实,取得吴王的信任,后来吴王生病,越王去探病,这时吴王正在拉屎,满屋的人都臭得掩鼻,越王进房时说:“满屋异香”,问了吴王的病后,把马桶拿开,用手抓了点吴王的屎吃了说:“大王便甘,恭喜大王,你这病指日可好了。”更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病好后,就把越王放了,越王回国后,精而图治,卧薪尝胆,任用大臣文中,范蠡的计策,使用美人计进西施,终于消灭了吴国,吴国灭亡后,上大夫范蠡携带西施从太湖,泛舟而去,到了丹阳的宜兴(也有说到了山东的定陶)看到这里的土黏,就开始烧陶,成功后,在全国各地设点,同时做粮食和珍宝生意,发了大财,富可敌国,生意还作到海外,有付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涌进达三江”。就是指的范蠡,后来生意人和企业家均把他拜为鼻祖。这里讲的三江,就是下江、中江、上江,我们高淳位于中江,范就坐居中江,分顾三头生意。并隐居埋名,以陶为姓,自号陶朱公,后代子孙兴旺,留下一支陶姓在高淳(陶氏宗谱),到了东汉,姓陶的出了一位名人,任彭城刺史,也就是三国演义中三让徐州给刘备的陶谦,陶是我们这边人,丹阳人纷纷去投奔。这样引出一位造佛建寺的鼻祖来。

easy哲人(2014-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