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早的佛教道场古“潘崇道场”其二

家乡区县: 南京市高淳区

四、笮融,中国造佛建庙第一人

在古丹阳时的高淳,有个古地名叫“笮家湾”,约在沧溪谷家后的桂家村,又叫鬼门关,这个地方是个恐怖区,连年水旱灾荒不断,瘟疫流行,有的全家死都死光,就连过路人经过,回家也会死亡.同时,到了笮家湾抓人做和尚,故高淳有句俗话,每碰到倒霉的事,就说:“真倒霉,动到笮家湾去了”.就是这个地方,有个叫笮融, 笮融本是东汉时高淳地区的一个小军阀,他的家在漆桥笮家,有座桥叫笮家桥, 笮融号称“笮百万”.也就这个人对佛教的大力支持和弘扬是推动东汉佛教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村子上发瘟疫都死光了, 笮融就到潘崇道场做了和尚.汉末时,黄巾起义爆发,他又带着几百信徒和僧人到徐州投奔陶谦,陶谦因镇压起义有功,受到朝庭重视.此时, 笮融率人来投陶谦,被任命为管理广陵(今扬州),下邳、彭城丹阳等地的粮食运输官员.他以奉佛为号,吸引群众,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个时候战乱纷纷和人们生活比较困难的形式下,响应者如云.后来在曹操攻打陶谦时,笮融率领三万多民众逃往广陵,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人都信徒,但其中的佛教徒也一定不在少数.

笮融在掌握了粮食管理大权之后,就大事举办佛教活动,有关笮融的佛事活动,《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投陶谦.谦使督丹阳、广陵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似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溶三千人.悉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免其他伇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从上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 笮融得权之后,擅自将公款用来制造寺院,塑造佛像.而且还通过免除徭伇的方式来招募佛教信徒.通过这一措施笮融先后招五千多户.因为前方在打仗,几十万大军要吃粮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陶就派笮融回到家乡,以“潘崇道场”为据点,以学佛招来信徒,并在笮家湾(鬼门关)常年设粥棚,广招无家可归的破产农民,四乡难民纷纷奔“鬼门关吃粥去”.同时在丹阳湖中围恳造田,并把田以优惠政策分给信徒,由于兵荒马乱,高淳境内抛下无数荒田,他把荒田也分给信徒耕种,因此丹阳湖成了天然粮仓, 笮融的做法不但解决了军粮供给,还对东汉时期国内的佛教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可以想, 笮融当时举行集体诵经和浴佛的宏大场面,这段文字还可以证明潘城道城在东汉时有寺院和佛寺的存在. 笮融造寺的规模可谓宏大,能容纳三千多人,同时做佛事,其建筑格式,有重楼、楼阁道.故也证实潘城道场可容三千僧道讲经的事实.同时,对塑造佛像的工艺,即以铜为原料,外涂金粉,披以锦彩袈裟.可见,当时佛像塑造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笮融一方面利用职权将漕运粮款挪来大建佛寺,祀佛招来民众,从而壮大自己的军阀势力;另一方面又通过设以酒饭,免除徭役和举行大型法会活动的办法,鼓励广大下层民众信仰佛教. 笮融通过这两种方式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声威,而且还在客观上扩大了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由于信佛的人多, 笮融就在扬州、徐州、安徽、福建、浙江等全国各地造分庙,就现在办公司一样,大公司以下有子公司,高淳古代潘崇道场办法会,各地分庙都来参加,人员多达数万人.高淳有句俗话“一出东门十里屎,都是和尚放出来的子.”因为和尚没后代,拉屎叫放子,和尚拉屎十里,可见和尚多啊!由于笮融的推崇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天下名山大刹诸多开山宗祖,大多出于此.直到唐宋朝不少名山大刹做法会,须请净行寺和尚普度法会,在高淳佛门中有个说法叫:不到西天拜雷音不成佛,不到江南朝净行不算僧,可见“潘崇道场”在佛门中地位之高.这也是高淳为何称“江南圣地”…之真正来源.

从笮融专崇佛教,排拆黄老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江南江北普通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从佛教在高淳的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信奉群体已经从宫庭王室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了.而笮融的支持和弘扬佛教则成为国内民众有正式佛教信仰的开始,故邢老先生说:“汉传佛教之根在高淳”,确实是有历史依据的,高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佛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传入中国后不久就能在江南北逐渐传播开来,是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相互融合的结果.

具体来说,中国当时的民俗思想就是信奉黄老之术,因为佛教的一些思想内容与黄老之术有相通之处,笮融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感到黄老之术中有太多的虚妄成分,于是诋毁黄老之术,在民众中大力弘传佛教思想.东汉江南大规模的信佛,与当时社会背景有直接关系.东汉中后期,由于朝政不稳,战乱频繁,又加之黄巾起义、诸王之争,弄得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在动乱的局势下,很多老百姓将自身的命运寄托在以祈祷鬼神的方式来保佑平安.也是因缘凑合, 笮融在掌管三郡粮食之权后.建寺奉佛.通过设以酒饭,免除劳役等方式,使大批迫于生计的老百姓看到改革命运的希望,他们纷纷携妻带子归依佛教,所以高淳的佛教与其他地方不同,他可僧俗同佛,拖家带子都可以住寺庙,高淳佛门还有“全佛生”和“应佛生”之分,“全佛生”指清修念佛想成佛的和尚,而“应佛生”除了给人家做佛事,唱目莲戏时吃素外,平时均可吃肉喝酒,有的还可以有家小,他们大多是靠菩萨吃菩萨的破产农民.

虽然普通民众当时信奉佛教动机是为了全身远祸,维持生机,但其中也不乏接受佛教思想后,转而成为虔诚佛教徒的人,有的还成为了各地的高僧大德.在笮融之后,正是这些正信佛教的传播,使得佛教在江南北诸省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成为全民的宗教信仰.高淳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圣地”.

五、唐宋以后的“潘崇道场”

到了唐代,东汉建的古道场,已经破毁.唐中和三年由江南名士顾矜、唐和、孙浦、赵志、顾左、顾中、顾表、唐琚、李绍、廉察大夫裴乾珍等发起,重修净行寺.并由当时文学家刘欢做文,陶谦的后人,当地书法家陶真固书碑,此碑文收录历代县志中.宋时参知政事魏良臣议和有功,高宗皇帝将道场封于魏氏作香火院.寺庙西侧为魏良臣祠,四府八县,岁岁礼供,南宋诗人范成大,也就是魏良臣弟弟的女婿范成大长住此寺,并写下了大量的诗歌.由于道场被魏家占了,香火就少了,佛教地位也就逐渐冷谈了.明代南塘名士吴国乘成化间登进士,被选县令.但他不顾出仕,并隐居此寺,教书讲学,结社谈经,在此著有“慎齐野史”、“笔花集”等,宋明二代县设僧官一名驻此,但此寺如何到魏的手中,宋高宗封寺给魏良臣的诏书至今还没有发现,只是净行寺门上一副对联写道:“前朝香火院,终古焚王家”,意思是认承是魏家香火院,但是“人王”大不过“法王”,魏良臣再大,也大不过焚王(释迦牟尼佛).资源共享,历史文化遗产是全民所有,这倒是比较公平,符合现代思想.

到了康熙35年,为净行寺的归属,吴姓、周姓、姜姓认为魏家是“赖祠堂”、“祠堂是魏家的寺庙应是大家的”与魏氏打下了数年官司,最后还是看在魏良臣的面子,将祠庙判归魏氏管理,到了清光绪9年,寺庙多处毁坏,魏姓重建大佛殿.

1939年高淳成立佛教会,会址设此,会长僧山林、秘书长吴侠.

1945年日本鬼子烧毁部分建筑,余下大佛殿和厢房.其中木戒台、钟楼、藏经阁及历来宫廷御赏佛宝及大量佛经典籍全毁于兵火.194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南京重建,高淳恢复佛教支会,由吴侠任会长,修复了部分建筑,国民政府元老于右任老先生送来“魏氏总祠”、“楚韵汉风”、“江南圣地”匾三块.

1965年.双塔公社党委拆魏氏总祠、净行寺大佛殿,其砖木用于建公社办公室和双塔中学之用.

2007年,在全县文化遗产普查中,我们挖掘到了这块宝地.县文化局张永年局长、原局长汪士延先生、县文联赵小亢主席非常重视,他们数次来潘崇道场遗址现场考察,他们认为这块遗址文化推积深厚,非常值得保护和挖掘.而且值得庆贺的浦头村的群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十分可贵,他们把这块遗址保护的很好,我们非常感谢他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已深入人心,这项工作走在了兄弟市、县的前列.谢谢大家!

easy哲人(2014-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