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当历史事件(上)

家乡区县: 山西省长子县

      上党号称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形势十分险要,所以自古为兵家上党必争之地。 公元前402年,魏、赵、韩三家分晋,上党归韩。但强大起来的秦,对上党早就觊觎。

      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曾深入上党,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营村)。此时,秦吞食上党之口已经张开,只是由于当时正值秦楚战事紧张,才撤军缓和下来。之后,秦对楚作战获胜,于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逼上党。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党,韩国之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主动将上党史献于赵国,被封为华阳君。赵国名将廉颇屯兵于上党史南界,抵抗秦军。赵军曾在今长治县八义乡东坪、西坪驻兵,并在石后堡建立堡垒,扼守三关要道,与秦军相持3年之久。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范雎用反间计诱使赵孝成王换了根本不知怎样打仗的赵括为将。趾高气扬的赵括改变廉颇战术,率大军盲目出击,强令东、西营和石后堡驻军挺进长平(今长治县、高平市交界处)。 此时,秦昭王特地起用了军功显赫、威震敌国的武安君白起为主将。白起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采取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决战之初故意改退。赵括愈加轻狂,倾巢而出,乘“胜”追击。追至秦垒,秦军主力一面坚守城垒,一面乘其不意,出两支奇兵:一支2.5万轻骑速进赵军背后,占据秦岭(又名宝山,在今高平市、陵川、长治县交界处),切断了赵的后路,“遮绝赵救兵及刍饷”;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赵军中间斩赵军为两截,使其失去统一指挥,首尾不能相顾。赵军顿成釜中之鱼。这时白起以静制动。从7月中旬到9月,赵军被困整整46天,粮尽水竭,互相杀食,不战自乱。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结果自己中箭身亡。赵军失去的主帅,立刻陷入混乱。秦军趁机猛烈进攻,赵军丢下兵器,卸下铠甲,全军投降,被白起坑杀于现在高平市的王赧(杀谷,又名脊冤谷)、箭头、围城、谷口、金门山一带。赵括空言清谈,万余将士的性命被坑杀。野蛮残酷的大屠杀使成千上万的将士血流成河,赵括自己也一命呜呼!

东汉末年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率领大军攻取战略要地上党郡治壶关城。曹操围壶关时,因长途跋涉,急于速决,曾下令把固守城池的袁绍之将卒“城破皆坑之”。后冷静思考后,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便收回成命,放天东门,使守城将卒突围弃城而去,曹操没费吹灰之力便获其城。

      建安十年(205年)十月曹操李典、乐进、张燕攻打并州、高干守住天险壶关口,曹军久攻不克。第二年正月,曹操亲自前往攻之,高干据关难击,曹操召集众将共谋破干之计。荀攸说:“若破干,须用诈降计方可。”曹操分析了当时的情况,高干凭借天险和坚固的关城,攻坚不易;况且自己是长途跋涉,将士疲惫,粮草缺乏,不宜久战。诈降高干,见了高干听后佯说:“曹新到,可乘其军心未定,今夜劫寨,某可当先。”高干听后大喜,从其言。是夜干亲引万余军前去劫寨。将至曹寨,突然背后喊声大震,伏兵四起。此时高干方知中计,急回关时,乐进、李曲已夺下了关。高干无奈夺路逃跑,后被王琰所杀,其人头也被王琰献予曹操。

      曹操两次攻克的壶关,并非一地,前者指的是壶关县城。古代的壶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其辖地包括长治。早在东汉末年,上党郡治就置于壶关。当时的上党郡辖域相当于今和顺、可榆社县以南、沁水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袁绍得并州后,曾派重兵镇守上党。曹操即得冀州,自然要夺取上党这块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才有建安七年围壶关之举。曹操曾作乐府诗曰:“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羊肠坂就在壶关县境内。

唐朝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皇帝。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四月,李隆基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潞州别驾,第一次来到潞州(今长治市)。景龙三年(709年)十月卸任回长安。延和元年(712年),即帝位。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李在潞州时,多方延揽人才,收取民心,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有德政、善僚属、礼士大夫、爱百姓”。理政之余,还修造了一所宏丽的府第,后面建有“德风亭”(旧址在今长治市府上街)。亭西有辇道接“盾花梳洗楼”(旧名游岭,即今牛岭)。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这里赏景赋诗、评论国事。谈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绩,他往往仰天长叹,似有无限感慨;谈到当时秉政的中宗、韦后,他不过微微一笑,似乎不屑一顾。而当大家谈到各自的抱负时,他却静静地听着,不置一辞。大家问他,他又笑而不答。酒到酣处,他离席起舞,吟唱起汉高祖的《大风歌》,大家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由于他风雅博学,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有识之士都乐于归附。李隆基选拔人才,能够不拘一格。如后来封为霍国公的王抟仲,“本高丽人”,父亲犯罪,没入官奴,只因“性识明悟”,他就引为心腹,让毛仲“伏事左右”。又如后来封为成纪侯的李宜德,为人家奴而“矫捷善骑射”,他就“以钱五万买之”。同时暗中蓄积武力,伺图展露身手。景龙三年(709年)十月,李隆基带着精锐将士卸任回长安,就让毛仲、宜德二人“挟弓矢为翼”,后来,李隆基以皇侄身份起事,诛韦后及其党羽,拥立他的父亲睿宗,为他不皇帝打通了道路。李宜德参加了诛除韦后的行动。王毛仲则参加了陈镇压太平主谋乱的行动,为李隆基当皇帝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三年后,李隆基即帝位,开创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盛世”。

      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以皇帝身份再次来到潞州。侍驾而来的,还有张嘉贞、张说、张九龄、苗晋卿等名臣。他初九日进入潞州后,大摆筵席“宴父老”。并把当年故居改为“飞龙宫”,让张说写了一篇《上党旧宫述圣颂》,树碑勒石;还让张九龄写了一篇《圣应图赞》。而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租税,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东游泰山,回程途中又绕道潞州,体察民情,慰问疾苦,再次赏赐“父老”。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第四次来到潞州,对老年人普遍“赐粟帛”,让已经征募、即将开拔的士兵归里;另从别处征集,并再次免除潞州三年租税。

      李隆基之所以对潞州情有独钟,因为潞州是其发迹之地。

反明义军

      陈卿,平顺县青羊里石埠头村人,时朝嘉靖年间平顺农民起义军首领。

      嘉靖三年(1524年),陈卿因不满统治者的欺压,来到青羊山组织起义,一年就组织起2万多人,正式在太行山的高峰风则岭上插起了农民起义军的大旗。

      义军日夜活动于山西、河南之间,杀富豪,救贫民,声威震惊了明王朝。嘉皇帝于1525年派大军,第一次对青羊山起义军进行围剿,结果被起义军打得大败。潞城、黎城、壶关、潞州大部分地区被起义军占领。河南林县、河北涉县也成了起义军基地。

      1527年农历十一月,明王朝对起义军进行第二次围剿,起义军采用正面迎击和迂回敌后奇袭的办法,再次粉碎了围剿。

      经过战斗的严峻考验,起义军声威大震,兵分三路主动出击敌人。起义的迅猛发展吓得明王朝魂惊魄散,又派10万兵力分三路围剿起义军。义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英勇不敌众退到马武寨据险固守。后因河南林县乡绅郝世昌告密、指路,官兵才攻下马武寨。陈卿率军突围转移,行至常军山遭敌伏击被抓,解往北京斩首。为了防止农民再度起义,明嘉靖八年(1529年)划潞城16里、黎城10里和壶关10里设为“平顺”县,意即平息了暴乱,让百姓依顺朝迁。

 

李敏(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