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甘谷县流传着一种演变于900多年前军队习惯的古老民间社火——“高台”。而正月十四“高台”进城表演已经成了每年春节的一个固定节目,似乎看不上“高台”,当地人的这个年过得就不怎么像年了。
高台最初的形成源于战争,当时宋朝和西夏打仗,宋朝大将杨文广驻守甘谷安远镇,每次胜仗,士兵们都要把将领抛向空中,以此表达庆贺。战争结束,人们为了庆贺胜利和喜悦,将向“空中抛人”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斗转星移,“空中抛人”逐渐演变为将5岁以下的孩童固定在铁架子上面,但表现的却依旧是老百姓所熟悉的那些故事——《杨家将》《西厢记》《西游记》……
起先,“高台”应该叫“高抬”。被固定在铁架子上的孩童画上戏妆,穿好戏服,周围被装饰成相符的环境,造型奇特,生动传神。然后众人将镶入石块的铁架子抬起移动,故名“高抬”。随着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高抬”不再用众人以力相搏,而是被搬上了农机车辆,但铁架子下保持稳定的石头在车厢内形成一个石台,名字也就被叫做“高台”了。
在甘谷,长期以来,当地流传着安远镇和盘安镇的两种风格的“高台”。由于盘安镇属于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所以这里“高台”的风格受长安文化的熏陶,多以《西厢记》《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文戏为主。而安远镇则是大宋和西夏展开拉锯战的必争之地,所以“高台”造型偏向《杨家将》《隋唐演义》等武戏。
现在的农民不光懂得了科学发展农业,也知道了如何外向型地发展自己,而借助文化传播的东风扬自身发展的帆,也给“高台”这样一个民间社火的活化石赋予了新的内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