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临高方言

家乡区县: 临高县

海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小县叫临高县,全县通讲一种方言“临高话”,这种语言比较独特,至今语言专家也没弄清是从属何种语系。

临高方言只有口头语,没有反应本语言的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用临高方言读书,语音跟普通话差不多,懂普通话的人一般都能听懂,如普通话的“你去哪里”,临高方言改为“ni ki na li”,所以外地到临高工作的人说,临高话一半是本地话,一半是普通话。从语法结构看,一般把形容词、副词置于名词、动词之后,构成倒装的语法形式,主要是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临高方言中,常用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很有感人的力量。临高方言和谐、含蓄、风趣,容易引起共鸣。这种通俗朴实的语言,扎根于群众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转播信息,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种临高方言的语系归属,一直到现在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西江黎话”(《琼台志》);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泰汉语的混合物”;有人还说,“与缅甸语相似”。

但根据1957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分队和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组的调查,初步结论是,临高方言不是黎话,不是“黎、泰和汉语的混合物”,而是具有“古越语的成分”,“属于汉藏语系峒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壮语十分接近。

据史料记载,秦汉以来,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人民陆续迁入包括临高地区在内的海南省西北各县,他们与当地的居民长期杂居在一起,分化融合。到宋代,汉族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区民。

到明清的时候,随着汉族不断迁入,民族融合更快。临高人地区与汉族长期杂居的黎族人民,在清末民国初都基本上汉化了。

再从临高人的族谱看,我们也可以找到证据。为了弄清临高人祖先的来历,1980年到1981,临高县委和广东省民委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前往福建,广西等地进行调查。据调查组报告,全县有19个姓的祖宗是从大陆汉族迁来的,而有些姓的祖宗,还在福建找到了族源。而占全县70%以上的19个姓氏,大部分都是宋朝以后才迁来的,而临高的这块土地,远在秦汉已有人居住了。同时这19个姓氏的祖先,按所迁来的地区说,他们是不讲临高方言的,但后来讲起临高方言来了,这也说明,在临高这块土地上,是讲临高方言的居民先居住的。

在现在通行的临高方言中,从语调来看,在临高县范围内至少还可以划分为三种,从新盈港一带的临高方言,皇桐一带的临高方言,和其他地方以外的临高方言。这说明临高方言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由外来人的不断加入,而逐步演变形成的。临高方言博大精深,让我们慢慢去探索临高方言的奥妙吧!

陈蓝瑾(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