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精神是山西人民一笔宝贵的财富”,“晋商精神值得很好地研究”。最近一位领导如是说。
九洲共识,山西人会做买卖。数百年来,山西人以“诚信为本、公平竞争”的经商原则和勇于开辟商路、敢于汇通开下的闯荡精神,铸造了一代晋商辉煌。在打造这一伟业中,如今的清徐县徐沟镇,1952年以前的山西省徐沟县,与晋商发展同步甚至超前,是晋商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一个亮点和璀灿的明珠。
历史上的徐沟,是一个无山无沟、一马平川、沃野进里,林茂粮丰的小县,素有“晋中粮仓”、“古建之城”、“商贸之城”、“美食之城”、“县小人才多”等诸多美称。它地处晋中盆地中心,北近省城太原,南接太谷、祁县,东邻榆次,自古以来就是山西南北通道的要冲,是祁太商人往返于包头蒙古的必经之路。由于它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徐沟人亦善贾”、“县小人才多”的人文优势,便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一)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据传,早在明朝宣德年间(1426),徐沟王氏天禄堂就在北京前门外开始经商,专营古董珠宝,在老家徐沟则只开着一个“茂盛王”杂货铺。由于王氏经商奉行着“宽厚待人”与“生财有道”两个法宝,所以发展迅速,到清光绪年间达到了鼎盛。其时,仅在徐沟城内开设的银号、典当、绸缎布匹、粮油、日杂等行业,包括“广和隆”、“晋源当”、“晋兴隆”、“晋裕川”、“天源盛”、“通源盛”等字号的店铺就有十几家。
在天禄堂经商发展的启迪与帮扶下,徐沟人也揣度出了“要想发财快,庄稼揽买卖”的诀窍,因而徐沟人“亦农亦商”甚至“弃农经商”者日益多了起来。到清朝乾隆、嘉庆时已经逐步形成了“十行九市”。“十行”为钱行(清时有“广和隆”、“玉成协”等银号,粮行(多在粮店街)、当行(有“晋源当”、“福源当”)、油面行(清末民初有“福恒晋”“天源盛”等)、酒行(民初有“聚庆泉”、“晋恒达”、“福源涌”等)、药行(清时有“体元堂”民国时有“乾和蔚”、“瑞生玉”等)以及南北两街的彩帛行、南京行、颜料行、花布行。“九市”为布市(在市楼底)、粮市(在粮店街)、花市(在市楼北)、羊市(在南关)、木市(在南关之东、文昌阁前后)、,另有鸡市、菜市等。时有当铺36家,木店22家,粮店40多家,饭店13家。此外,又有徐沟东南坊人张联辉开设商店30余处,其所经营的项目“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凡是人们衣食住行之消费用物,无不俱有。
据笔者此次调查,清末民初时,徐沟城关共有各种店铺88家,多集中于北大街与南大街。
作为“晋中粮仓”的徐沟其商业重心首先是粮食交易,到清朝初年,徐沟城内已成南北粮食总汇之地:晋北忻崞的高梁、豆类,西南汾、霍的小麦、面粉,东南沁、潞的小米、杂粮都先集中于徐沟县城而后分销各地。其时除粮店街有密集的粮商外,规模最大的要数设在北门里路东的“裕兴公”。它资金雄厚,人员较多。民国24年(1935)除包揽了500多吨军粮的供应外,每月还外销小麦100多吨,粮店每天派出的拉粮车二、三十辆。他们丰年收购粮食外销,灾年收购粮食供应。每逢集日,来自各地的运粮马车都在100——200辆,每年成交的粮食在1000万斤以上。徐沟城不仅是粮食总汇之地也是其它物品的交汇之处。最大的交易市场是清乾隆之际,中俄贸易的重镇恰克图在徐沟城内设立了中心集市,人称“恰克图庄”其最有名的徐沟“四万盛”,资力雄厚,为该业之首领,他们从俄罗斯“恰克图贸易亭”购上货物,以驼运直达徐沟,然后分向四处贩客。徐沟东门外开有“骆驼店”,专供运货骆驼住宿。其时徐沟大道上终年有成群结队的“沙漠之舟”穿梭而过驼铃之声不绝于耳,成为徐沟的一道异样风景线。
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徐沟始建“广和隆”钱庄。以后随着商贸的发展陆续增加到清末民初已有“隆成玉”、“玉成协”、“世义成”、“万泉茂”、“谦泰公”、“济徐公”钱庄(银号)十多家,同时,典当行也迅速发展,在清光绪盛期,徐沟城内共有当铺36家。
据说从金代开始,徐沟酿造的大曲烧酒已誉满晋阳大地,酿酒作培坊“聚庆泉”、“晋恒达”、“福源涌”、“天源盛”均颇有名气,其中以开设在东南后街的“聚庆泉”规模最大,产量最,质量最好,常年向外地销售。
随着商贸交易的日益发达,商贾来往的频繁,饮食业也发展很快,到清乾隆42年(1777)全城已有较大饭铺13家。辛亥革命后逐渐减少到民国26年就只剩下三五家了。其时最出名的饭铺是“武陵园”和“隆胜长”,“武陵园”做的“稍梅”,皮薄爽口,形似梅花,做得“头脑”气味清香,营养滋补;“隆胜长”的过油肉,香酥软嫩,独俱风格。
素有“美食之城”的徐沟,其传统名吃驰名三晋。“生茂号”是一家规模较大、远近闻名的糕点副食加工等级字号,东家是徐沟桃园堡的九蛮财主阎顶成,掌柜是东南坊人称能人的范达、马应斗。该店做得各种食品,用料精细,加工到位,制作程序规范。如该店做的油面,用的是上好的白面,加入蜂蜜、白糖、糖饴等配料,和面精揉,虚实捏合小火慢炸,里外透熟,出锅后放入大内圈养一、两个月才上市出售。这样做出的油面,吃起来酥软香甜,放在嘴里不嚼自化;其制作的“绿豆糕”,绵甜可口,打凉败火;制作的月饼,种类多,花样新,质量好,都很受商贩青睐。在当时,“生茂号”的糕点北至忻、淳、太原府,南到平遥、介休县,前来订货者络绎不绝。“永茂居”是徐沟颇有名气的饼面铺。该店制作的饼子式样繁多,味美可口。最受人们欢迎的是该店的红印饼、三角饼、油丝饼、干面饼、切饼、钯饼、豌豆饼。
除这些大字号生产的食品外,徐沟的风味小吃也不在少数。其中出名的有:“讨吃儿的咸肉”、“西洋二的元霄”、“高炳元的老豆腐”、“张月明的炒灌肠”。
徐沟城的繁华,除有以上所述的众多的商号、店铺外,那些集中于县衙前、摆置于大道旁的小摊小贩以及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的货郎,也为徐沟市场增色不少,营造出一种别样的热闹气氛。徐沟城大街上,不仅白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到夜幕降临后则灯笼高照,仍有零星客户前来光顾,闪现着一种静谧朦胧的夜景。此时,店铺的伙计们便三三俩俩围着一边聊天,一边聆听那不知从哪家字号里传出的闹票儿的梆子戏曲声,直挨到二更三点才能平静下来。
那个时候的商号,不仅内部有严格的商规店规,在外部形象上也很讲究环境美,家家商店都是内外干净利落;街道上黄土常垫道,清水常洒街,经常保持路面湿润,使之土路不起尘,行人不荡朴。冬天下雪后,各店铺都要将自家门前及道路上的积雪拉到城外,夏天雨后不见水摊。尽管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但是“只要家家这样做,不愁没有整体出”。我想,这些商业道德也是晋商精神的组成部分,是很值得我们如今的商界人士学习借鉴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