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和学校、老师和家长为什么非把孩子逼到如此“怕学”的地步?我们难道不能换一个方式去直面学生的学习,不再做徒劳式的“填灌塞”,不再使学生“被学习”“被作业”“被考试”,老子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的社会教育大环境为什么不善于从中悟“道”?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的确是个不小的主题,同样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诸多良好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之能事,可惜我们的社会“师长”们却都同时失掉了耐心,一次考试的失败便可随意否定一切。有时失败未必都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更何况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没有错哪来对,因为孩子的综合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犯错知错改错的正螺旋上升过程,不知啥是犯错的孩子恐怕终将会犯一个惊人的弥天大错,甚至永远都无法原谅挽回。平时我们也曾多次要求老师一定做到客观理性地看待学生们的错误,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错,作业上出错,练习中出错,堂测周考中出错,而后学会自查自纠互查互纠,最后在考场上生活中才少出错或不出错,因为常规告诉我们日常必须给孩子一个犯错的机会,培养良好的知错认错纠错的态度,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错,更可怕的是不改错。如果诸位家长能忙里抽闲的话,我们真希望你们能来校共同体验一下育人的过程,走进孩子们的课堂,感受一下非传统常规教育下的“555”课堂魔式,全程式尝试一下“乱而有序,争而有果,述而有据,知果求因,探因推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导学,学法引路,学情定法,科学点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新课堂,真切的感知一下“五环—五练—五查纠”所营造的“真味课堂”魅力。再看看老师们所认真编写的一节节合情(学情)合理(学理)的“导学案”,哪一环节不是为了学生的一个“学”字,哪一步不是为了学生达到既给力又给法;针对每一个由知识点转化而来的“真情境问题”的预设,不知耗费了老师课下多少心血;每一节课前的学科小组长培训,又不知不觉中为培优自开了多少次免费的知识小灶;每一次成功的课堂探究展示,其中不知碰撞出师生几多“蓄谋已久”的智慧火花;每一环节的独学、对学、群学,课上课下的老师们(包括小老师)不知做了多少回的帮扶和包容;每一个双色笔,纠错本、活页夹,又默默浸润了师生多少精力和汗水;因为我们的师生早已乐在其中,课上课下的学习不再只是一种负担,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与享受,是竞学,是帮扶,是“自主、合作、探究”之后的成功体验,是春风师语般鼓励性评价,是被掌声喊醒的自信和勇气,是给师生关注的眼神喂大的斗胆,在我们的课堂上几乎没了“被”遗忘的角落,人人都是课堂的主人,人人都拥有发表的权力和机会,再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闷葫芦”。教育如能改变一个厌学的孩子,一个有陋习的孩子,一个永远不知对错的孩子,那就是最优质的教育,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补救孩子的知识短板及行为习惯短板,打好做人的基础并积极为成才铺路。当一个孩子“被”他校打造成“既不人也不才”时,这不但是学校、老师、学生自身的悲剧,更是一个家庭、社会的悲剧,我们许多本来一切健键康康的孩子总被一些学校老师甚至包括个别“唯名是图”的家长无厘头地运用纯应试教育的魔掌,为换得一时所谓的名利噱头而把孩子给不知不觉中逼上“不人不才”的绝路,个别易走极端的孩子为了摆脱这个魔掌只好选择以死抗衡,于是出现了教育悲剧接二连三般的重演。如今我们的教育真的到了该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地步了,我们的孩子早已全身心掉进了应试教育所设定的“油锅里”,我们的课改就是尽最大限度地“从油锅里捞孩子”;然而课改并非全部推翻传统教育,或者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相反恰恰是反对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对昨天与今天的教育,我们有理由有良知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新课改=中式管理 西式理念”的思路,凡事可以拿来但不照搬,可以借鉴但必须整合。我们的“555”课堂模式中有许多熟知的影子和面孔,到底像什么?到底像谁?的确在诸多重组元素中有杜郎口、洋思、衡水、东庐、新知、铜都、永威等名校的影子和因素,但我们又同属于“四不像”,而四不像又才是真的像,像谁?像我们自己。努力结合自身的实际播自己的种、浇自己的水、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我们一贯竭力反对追求“形”似,而努力追求“神”似,谁都会把课桌摆放得五花八门,谁都会被迫“秀”一阵子课改,目的很简单迎合形势。我们的课改是脚踏实地地改,绝非“伪改"更不是"秀改",在课改上没有“达人”更没有“秀”。一口吃个胖子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不现实,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智慧,又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可任何改革都是把双刃剑,有得一定有失,我们得有信心和耐力看到否定之否定后的那个“果”。虽说彩虹总在风雨后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都知,然而最终记住的却都只剩下彩虹的完美,早忘却了风雨的牵挂。实践证明,我们当初选择课改并没有错,只不过在“背水一战”的形势下比别人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在人人都能走而不愿走的路上先探探路,先入了课改的“道门”,如今,我们的师生已经有了改变,学生的学力潜能逐渐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和文化课成绩亦同步稳中提升。教育永远是新的,不可完全"复制",更不可能一味地“粘贴”,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变化,突出的是在校园里洋溢着一张张笑脸;在课堂上,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学习中的那种思考展示争辩激情,在生活中的那种好奇探究关爱自信幸福阳光。我们正在培养阳光的一代,健康的一代,创新的一代;我们不要干巴巴的分数,我们要的是学生生命的饱满、鲜活、健康和孩子们更好、更安全、更全面的成长。让教育回归它本来的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由于分数竞争,让一部分失去自信,越来越糟,让另一部分以失去健全的人格为代价,变成一个个只追逐分数、名次、胜利的“怪兽”。教育是社会的良知,我们进行的课改是擦亮教育良知的实验。当你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学校的影子、教师的影子、家长的影子,挑战权威,挑战自我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创新思维和自我教育生根发芽的时候,我们不能再用20世纪的方法和要求去培养21世纪的人才。家长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孩子的明天共祝鹿邑伯阳学校这棵小树早日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以此荫护家乡这片热土上的孩子。 最后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