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南戏遗响正字戏,威武雄壮的英歌舞,富于变化的滚地金龙,逼真精巧的飘色表演……广东省陆丰市有着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遗存和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近年来,在陆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陆丰宣传文化部门以“传承与挖掘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规划与建设并施”的思路,坚持以小钱办大事,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多措并举让正字戏焕发光彩
陆丰市古老的稀有剧种正字戏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保留了南戏丰富的艺术遗产,有“南戏遗响”之称,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正字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介绍,2007年以前,正字戏演员青黄不接的现象极为突出,中坚力量及编、导、演等人才严重缺乏。同时,剧团排练厅等硬件环境落后、演出市场未能真正开拓等问题,也制约着这一古老稀有剧种的传承,影响着剧团的生存与发展。
自2007年以来,陆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字戏的传承和保护,多措并举让这一古老的剧种又重新焕发出光彩。为了充实正字戏的演员和演奏队伍,解决正字戏专业人才断层等问题,陆丰市委托广东省粤剧学校和揭阳艺术学校培养了两批共49名学员加入陆丰正字戏剧团。为解决演员的后顾之忧,陆丰市集资建设了一栋集排练、演出、培训和宿舍为一体的综合楼,改善了表演团队的排练和生活环境。此外,陆丰还将正字戏剧团转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给予财政全额拨款,为保护传承正字戏提供了经费保障。
在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方面,陆丰成立了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对清末民初海陆丰正字戏手抄剧本开展保护和抢救工作,现已完成抢救保护手抄本剧目36卷共410多册。同时,对优秀传统剧目和一些历史音像资料进行整理拍摄,目前已整理重排了《姜维射郭淮》、《百花赠剑》等20多个优秀传统剧目和一批音乐唱腔资料。
拓展创新为陆丰皮影戏谱新篇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影系之一——潮州影系中仅存的一支,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陆丰皮影戏团成立于1957年,先后创作了多部优秀皮影戏,并荣获多个奖项,还应邀前往日本、德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陆丰皮影影身以牛皮制作,细腻薄透、经久耐用,还首创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皮影戏的正面影身。
近年来,陆丰市不断加强对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为解决皮影戏团条件差、收入低的问题,陆丰市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皮影大楼,还为皮影戏团落实了编制,给予全额拨款。为了给戏团注入新鲜血液,陆丰市委宣传部还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皮影戏学员。
在此基础上,陆丰积极探索皮影戏发展壮大的新路子,大力推动皮影戏衍生品走产业化道路。陆丰皮影戏团制作的皮影工艺品先后多次参加深圳文博会和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开拓了陆丰皮影戏衍生产品的创作、生产和销售渠道。该团还尝试将皮影戏《飞天》制作成动画片,其优美、逼真的艺术造型和表演受到观众好评。2013年11月,陆丰皮影戏团携新创作品《迷离庄园》走进香港迪士尼乐园,进行了为期56天的演出,也是皮影与动漫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推动非遗项目动起来、走出去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陆丰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陆丰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市)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先后有正字戏、陆丰皮影戏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碣石麦秆画等1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保护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
陆丰注重将民间文艺品牌与城市形象塑造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品牌效应”,不断创造和利用参加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各类演出机会,让非遗项目走出去,扩大“地域辐射”。如陆丰吹打乐在2006年7月参加全国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吹歌展演,获得“特别优秀奖”和“吹歌大王”荣誉称号;民间舞蹈甲子英歌于2010年9月亮相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大同)云冈文化节,被誉为“最具男子汉气概的汉族舞蹈”;滚地金龙于2011年6月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并赴俄罗斯、乌克兰参加“广东文化周”展演。
除了参加各种大型的比赛和活动之外,陆丰还积极地将如鲤鱼灯、旱龙船、麒麟舞等许多非遗项目送进社区、学校、工厂、企业和农村,为陆丰的民间文化品牌项目找到具体的活动展示平台,不仅丰富了陆丰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使得非遗项目散发出迷人的风采。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wc52888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239482936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