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建筑历来讲究风水。风水之学起源于中原,宋以后传入岭南。剔除风水的迷信色彩,其中也有适应自然环境、讲究养生之学以及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合理成分。风水之学讲究建筑选址要藏风得水,实际上就是慎重考虑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以后又发展成为人为创造理想的小环境。潮汕的村寨选址布局十分注重因地制宜,随地设计,多选择三面环山又不朝北的宅址,冬暖夏凉。宅后群山环抱且山势宜饱满平缓。丘陵地带的乡镇住宅以山形水态为择位首选,平原地区住宅则以“聚气之地”为择位首选。这都是有利于居住的气候地理环境。
潮汕建筑强调通风透气、避雨、防洪防风,如结构方式上一些大中型堂屋采用两端山面穿斗式、中央诸间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法,造就宽敞的室内空间,又保持了源于本土的干栏、穿斗式结构刚性大、整体性强、抗风性能好的优点。屋顶形制多采用抗风防火性能好的硬山式。人文发达的潮汕至今保留着很多典雅的府第,最有代表性的是潮州城内许驸马府,总面积1800平方米,宽42.36米,进深48.84米,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历代屡有维修。总平面、基石、石地柎、地砖、墙体保留了宋代遗构,上部木构桁架、柱梁也是宋代木构件遗存。许驸马府是大型潮汕民居“驷马拖车”格局的早期建筑,格扇装修及建筑布局具有显著的南宋特征,是南方府第式建筑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驷马拖车”与“下山虎”、“四点金”、“百鸟朝凰”等民居建筑体现了潮汕文化儒雅的一面,那么,潮汕民居的土楼围寨则表现出粗犷刚强的另一面。由于社会动荡,山贼海寇侵扰,乡村建筑日趋军事化。潮汕地区土楼围寨众多,仅在与福建接壤的饶平一地明清以来所建土楼就有656座,其居民大致是潮人与客家人各占一半。潮安等地也建造了一批批土楼围寨。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宗祠是围寨中心,其他各种建筑按次序环绕宗祠而建:左右小宗祠,“火巷”和“厝包”从三面护卫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重叠相连的“下山虎”式的三合院或“四点金”式的四合院,最后才是坚固围合的寨墙。如不专建寨墙,则最后那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围屋就兼具寨墙的作用。这样就形成内为府第、外有沟渠寨墙环绕的围寨,外部封闭而内部开放。整个村寨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朴素的美学观念来营建,形成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成为独特的风水人居理想环境。
潮汕村落中供大规模人群聚居的集屋式民居称为堡寨,以灰、土、沙、石、木等材料筑成的永久性建筑,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宋代以前中原地区流行的“祠宅合一”建筑体系的复制。寨子外墙厚实,可抗击台风和暴雨的侵袭,基本是封闭的,门窗均向内开,通过两三个寨门与外部联系,既可防盗寇,又有利于防风防水。潮汕土楼围寨大多兴建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从平面上可分为“方寨”和“围寨”,还有八卦形的;从外围护方式可分为围楼和围墙。潮汕地区圆形的楼寨较多,“圆寨”即土楼,与闽西土楼一样。潮汕圆寨一般规模不大,通常占地2至3亩,由24至28套二层房间环拱围合而成。潮安县官塘长远楼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圆形土楼,直径56米,共有28间房,分上下两层,墙体贝灰沙夯筑。楼内空地上建有两厅两房的族人公厅,并有两眼水井,防盗性能极佳。民居圈以又高又厚类似城墙的围墙构成村寨,是潮汕地区村镇军事化的一种民居形式,俗称寨,有的土楼也称寨。但村寨与土楼不同,寨内民居排列成街巷,一寨之中往往聚居着几十户以至百余户。潮安古巷象埔寨平面方形,“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全寨由一大门进出,惠来葵潭葫芦寨以平面酷似葫芦而得名。寨基垒石,上夯筑三合土。澄海隆都前美乡永宁寨墙高8米,寨内又有长方形内墙,四周筑楼房,楼设出水窗,寨外有水渠,兼有很好的防盗、防洪能力。潮汕著名的土楼围寨还有饶平三饶道韵楼,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圆形土楼;又有上饶镇福楼,潮安官塘仪凤楼、铁铺嘉楼和八角楼、磷溪世德寨,澄海盛安寨等。
如果说,“驷马拖车”等府第建筑是大户人家的居所,那么“竹竿厝”便是下层人群居住的潮汕另一种传统建筑形式。这种民居平房以布局面窄而细长、犹如竹竿而得名。多间连体的房屋,客厅、住房、厨房、天井排列成狭长的空间,组合形式没有固定格式或规则,类似广府民居中的“竹筒屋”。“竹竿厝”可以从厨房进入天井、客厅,也可以从客厅经天井到卧室、厨房,还可以由厅、房、天井再组合变化,如“单背剑”等形式。竹竿厝占地少,又能在狭长或临街土地上建造,构筑时由天井、客厅与偏廊灵活组合,虽有左邻右舍,仍能解决天井采光、通风和排水等问题,因而被长期沿用。城镇平民居屋多为这种布局狭长的“竹竿厝”,临街则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往往隔成前后两半,前面临街作铺面,后面作为住宅或作坊,形成前铺后厂的格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