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宜兴村龙天大庙内,至今尚存一块上千载的古牌匾,上书“风雨应时”四个楷书大字,牌匾历经沧桑虽有破损,但字迹清晰完好,实为珍宝。 说起牌匾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唐代之前,孝义叫永安县,隶属汾州府管辖。唐武德三年,尉迟恭率部屯兵白壁关。地处北方的孝义,四月风多雨少。当地百姓以农耕为主,靠天吃饭,年年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如今又遇干旱无法下种,村庄附近泉水被当地恶人所占,乡民贫苦不堪。
尉迟恭为解万民无雨之苦,整日焦虑不安,便派出将士四处察访,思谋良策。忽有前哨飞马来报:“大将军,在东南方不远,有座峪泉山,当地乡民们都说那里的龙王爷、水母娘娘有求必应,及时降雨。”将军听后喜出望外,立马派将士前往峪泉山庙报讯,大将军明日将去祈雨,以求龙王降水。
翌晨,尉迟恭大将军亲率二百兵马,直奔宜兴村峪泉山脚下。曹溪河两岸漫山遍野,树木葱郁,空谷鸟鸣,花草茂密。庙内千年旗杆,傲然挺立,古柏荫翳,高耸云霄。龙王庙前甘泉潺潺,晶莹如镜,清凉爽口,林中杏树枝头挂满诱人的杏子。道长和道士们早已等候在龙王大殿前,祈雨盛典万事俱备。当地善男信女,扶老携幼云集山涧,锣鼓器乐震天响。
祈雨盛典开始了。主祭者虔诚祭祀,场内黑压压的人群。跪倒在神主前。主祭者宣读了祈雨词,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回荡在山谷。由四名男青年抬着水母娘娘轿在众多五彩旌旗和乡民们的簇拥下开始游行,身着彩装的龙王下属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紧跟其后。尉迟恭大将军骑着枣红鬃骥战马不时与乡民们打着招呼,很是平易近人!
不出三日,当地普降甘霖,旱情解除,百姓奔走相庆。尉迟恭大将军为感神灵,特责成手下宗义、杜凌霄、任镐、黄有慾等七人为峪泉山龙王庙大殿献牌匾一块。时隔不久,一块牌匾就悬挂在龙王庙大殿上方。“风雨应时”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光照千秋。宜兴人将牌匾视为珍宝,世代相传。到解放前夕,村长张广恒将牌匾存放于龙天庙殿内,方保存至今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