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汉唐雄风,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经陕甘宁三省区,经过近八百公里的奔流,临大荔已是下游,河面宽阔,水流缓慢。居秦岭山腰俯瞰渭河,河水就像舞动的银色飘带弯弯曲曲,两岸黄绿相间,黄的是沙丘,绿的是槐林,美不胜收。
渭河于三河口汇纳洛河后入黄河,大荔境内流长84千米,这是一条在中国历史中留有光辉名字与光荣业绩的伟大河流。在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发展早期,渭河的文化地位和黄河并列,《山海经·夸父逐日》篇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炎帝均诞生于渭水流域,舜、尧、大禹、华胥氏和黄帝,无不在此留下印记。渭水流域不仅是中国最早有彩陶文字符号的发现地,而且是中国最早旱作农业粟米文化的起源地。大量文物表明,渭河一带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河流中的水生生态系统和河畔陆生生态系统完善,为草食、肉食动物和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人类有了稳定的营养来源促进了社会发展,随着社会进步,有了稳定的社会分工,才有机会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渭河,远在公元前几百年的周秦时代已被称作关中的母亲河。史料记载:自汉唐以来,渭河一直是一条水量丰沛、冲淤平衡、水环境良好的“生态型”河流,曾有“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优美景象。周人在这里起家立业,秦人从这里一统天下,汉代的辉煌、唐朝的盛世……这一切都与渭河密不可分。她千百年来一泻千里,洋洋大观。两岸多少渡口,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一河滔滔流水,为人们游乐增添情趣。两岸柳絮、苇花飘洒,何其美也。历代诗人多有吟诵,唐诗中对于渭河的吟诵比比皆是。在诗人李白眼里,渭水清明透亮,如同银河,汹涌澎湃,如从天降。真是美观之至,壮观之至。白居易在《渭上偶钓》中说:“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卢纶《奉陪浑侍中上已日泛渭河》诗说:“青舸绵帆开,浮天接上台。晚莺和玉笛,春浪动金纍。舟楫方朝海,鲸鲵自曝腮。”描绘了渭河水面宽广水流浩荡,诗人乘坐挂有绵帆的豪华游艇,赏玩渭河夜景。游艇上应该有艺人载歌载舞,美妙的笛子声中,黄莺儿飞越渭河,和着笛声边飞边唱。诗人游兴正浓,忽见渭河中有鲸鱼、鲵鱼随波游荡,竟然将鱼腮暴露出来,游到河面上来了。渭河不但有娃娃鱼,还有鲸鱼,真是不可思议!即使诗人所说之“鲸”只是巨大的河鱼,也足够让生活在渭河平原的后辈惊叹不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