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

家乡区县: 浙江省苍南县

我的老家属于百年古镇。它叫金乡镇,现属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据苍南县志记载,今之苍南,春秋时为东越瓯人地。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秦时隶属闽中部。汉代至晋康前,先后属闽越国、东海王辖地及回浦、章安、康宁、罗阳、安阳、安固等县。太康四年(283)后,除很短时间属安固、永嘉外,均属平阳县。平阳初名始阳,后曾称横阳,梁乾化四年(914)改名平阳。

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成城垣,置金乡卫,为浙南海防要地,下辖蒲门、壮士、沙园3个所。金乡镇名,最早见于明隆庆(1567-1572)《平阳县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乡等沿海居民内迁十余里。康熙九年(1670)复金乡界,居民陆迁回。宣统三年(1911),易名金镇乡。民国二十一年(1932),称金乡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属江南区,民国二十九年属宜山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南区,1950年5月属金乡区。1958年3月称管理区,同年9月改称大队,属金乡人民公社。1962年1月易名人民公社,属金乡区。

古镇金乡,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称卫以来,至今已六百余年。历经时世变乱,清代顺治年间的十里迁界,卫城曾成为一片榛莽之地。后康熙时“展界”重建,主建筑逐渐恢复。城池风貌,有清末民谣代代相传至今。民谣以自然数列为顺序: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

一亭即为丰乐亭。丰乐亭原名消夏亭,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清顺治迁界时,毁于兵火,重建后又遭遇台风。咸丰年间(1851——1861),西门余家昆仲助资再建,并改名丰乐亭。

二阁为文昌阁、魁星阁。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迁界。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建,1709年四月竣工。但文昌阁已在1948年元宵节毁于火灾,现仅遗存石柱龙门。1964年金乡小学在文昌阁原址盖建教学大楼。至于现在北门外的文昌阁为近几年群众集资新建,非原址原貌。

魁星阁位于西水门洞上。阁前河道宽阔。阁内有魁星爷塑像,手执朱笔,脚踏鳌鱼,笔点三元四方英才,形象栩栩如生,极逗文人遐想。80年代,又经地方贤士修葺,妥善保护,成为金乡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

三座牌坊,分别在城西街北首伊家巷口、凤仪街北安息日会西侧和凤仪桥南水作社旁。牌坊都是乾隆、嘉庆时钦赐,均属贞洁牌坊。

四门是: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

五所是卫城内五个千户所。前所、后所、中所、左所、右所。

六庵堂,以宦隐庵为最。

宦隐庵原名“荷庵堂”,因庵中荷花池而得名,位于东门大屿山(狮山)麓。明代卫族始迁祖王贵的七世孙——王之猷辞官退隐,居荷庵堂,改名“宦隐庵”。原庵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光绪年间两度重修。近年有善男信女复修葺一新。正厅为木质平房,硬山顶,凤头屋脊。后厅新建,边有厢楼。庵前古井一口,深丈余,水碧清,有“荷庵泉”志书。历代文人墨客,游庵留诗甚多。

宦隐庵之外,另五所庵堂是:

圆通庵、福聚庵、玉泉庵、西林庵、水月堂。

七口水井,都是泉水,布于大屿小屿两峰之下。大屿山下有“三皇庙”、“玉泉庵”、“义仓南”、“广济庙”四口井,小屿山峰下有“西林庵”、“万善堂”、“沐泗庙”三口。此七井的位置排列像北斗,大屿山下之四口为斗魁,小屿山下之三口为斗杓。

八巷是刘基的“八卦乾坤布局”中的核心部分。八卦中有“一卦六爻”,建城时只有六条巷,后加马巷、牛巷,共八条。保存完好。

九顶桥,架城内九曲河之上,分别有定远桥、凤仪桥、张家桥、鲁公桥、木桥、大苍桥、火神桥、驿馆桥。(城内河道现均已成为地下暗沟,故九桥仅有遗址而已)。

大仓桥地处仓桥街、俞巷街、城西街、城北街之十字路口,历来为闹市。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明代的金乡卫,统率平阳县所有的水陆关寨,南至蒲门、壮士千户所;北至沙园(现属瑞安)、宁村(现属于瓯海)、海安(现属乐清)千户所。

阿璐(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