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布依族先人铸造铜鼓的记载,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铜鼓在布依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布依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面到数面铜鼓,是布依族的象征。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据传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
击铜鼓的铜调一般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称为铜鼓十二调,是一种非常具有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演奏时铜鼓担任主奏,皮鼓、锣、手镲等辅助,曲调雄伟浑厚。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贞丰布依族称铜鼓十二调为“铜鼓十二则”。布依族没有文字,“铜鼓十二则”以家族方式传承,一代一代通过口
传心授沿袭下来。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源于古代,流传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扁担山、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 布依族把铜鼓视为灵性之物,只有在过年、送葬等隆重场合时才可以使用,并且铜鼓两耳上系有红绸,用来表示镇压邪恶,动用铜鼓时,都要举行庄严而神秘的祭鼓仪式,让神鼓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作为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铜鼓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样式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上许多古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布依族地区的铜鼓音乐文化却传承下来,保留至今。铜鼓十二调是内容丰富的古代音乐作品和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