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6

家乡区县: 山西省小店区

几 度 兴 衰 话 古 今
—— 太原历史上的几次兴衰

杨瑞武,1938年生,山西祁县人,副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曾任太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几十年来,在中央以及省、市报刊发表过文章数十篇,并主编了《今日太原》、《古城太原展雄姿》、《中国城市百科丛书》太原卷、《当代中国城市》太原卷、《太原解放四十周年》画册、《人民太原》等大型资料书。

太原古称晋阳。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廊中,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许多地下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太原这块土地上生育繁衍,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 497年前古晋阳城问世,历经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十数个朝代,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从公元 979年赵宋毁太原,新兴的太原又先后在宋、金、元、明、清等数朝中崛起,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发展成为著名的文化古城和商业都会。

在太原历史上有许多值得记载的传说和大事:从“台骀降龙”变龙山,夏禹治水改龙头山为系舟山的神话传说;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497年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予创建晋阳城;从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瓜分了晋国领地,“三分其晋”,定晋阳成为赵国都城,到公元前 180年刘恒在晋阳“龙潜”16年后即位汉文帝;从公元 304年东晋并州刺史刘琨为抵御匈奴入侵 9年喋血保卫晋阳,到 550 年北魏高欢、高洋父子定晋阳为“霸府”、“别都”;从公元 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兴晋阳夺取天下,称晋阳为“龙兴”之地,把晋阳定为“北都”、“北京”,到公元923年——960年李存勖、石敬搪、刘知远和刘崇兄弟凭借晋阳争夺天下,走马称帝建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称晋阳为“龙城”;从公元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到赵氏兄弟经“三下河东”,于公元 979年攻下晋阳,为“钉”、破“龙脉”,火烧水灌,彻底摧毁晋阳;从公元 982年赵宋派潘美在唐明镇重建太原城,到金元狼烟,从明清扩建太原,商业兴起,到又遭天灾人祸,日渐萧条。太原,可谓几度兴衰,历经沧桑。

本文将就太原历史上几次大的兴衰,作简要的阐述。但究竟应从哪些方面作为衡量兴衰的标准呢?笔者未作专门研究,加上太原历史史料记载存留不全,区划建制变异较大,不好详细的比较,只能分段作一些一般说明。

一、第一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497年至公元396年;创晋阳赵国建都,经秦汉发达兴旺;遭五胡战祸摧残。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城镇和农村。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陆续在各地修筑城池。最初建筑晋阳城的是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予。董安予创建晋阳古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497年以前,故址在今晋源区古城营一带,因城池建在晋水之阳(古以北为阳)而得名晋阳。古晋阳城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地势十分险要,城堡十分坚固。据说,董安予在修筑晋阳城时,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用板夹夯土成墙,修治城廓。用高丈余的草木做宫舍的围墙,冶炼青铜铸成宫殿大柱,使晋阳成为城高池深、宫苑壮丽的赵国初期的都城。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郡治设在晋阳。这时的晋阳也就叫太原了。公元前 201年汉高祖刘邦为抵御匈奴,选派韩王信坐镇北方,改太原郡为韩国,都城设在晋阳,从此晋阳成为北方的边防重镇之一。公元前 196年,汉高祖把雁北和太原郡划在一起,称为代国,封他的儿子刘恒为代王。晋阳又成为代国的都城。公元前 180年,吕后死,周勃等人拥戴刘恒继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由于他念念不忘他与其母出宫后生活了16年的晋阳城,称晋阳为“龙潜”之地,对晋阳十分重视。晋阳不仅成为军事重镇,商业、农业都很发达,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能造出雪白明亮,耀人眼目的钢镜、铁镜等物,被称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太原郡“属并州,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千八十八,县二十一”。当时,在今天的山西境内有 252万余人,可见其中有近 30%的人口生活在太原境内。从晋阳城创建,经秦到两汉时代,可以说是太原历史的第一个兴旺时期。

慧慧的小妩媚(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