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勘察记
古晋阳是我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一个城市,它的遗址在现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原晋阳县。历代有许多英雄人物在这里活动过,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在这里发生过。据史料记载,它从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城开始。后来知、韩、魏三家联军围攻赵襄子时,曾引晋水灌过晋阳(见史纪赵世家),在这次战役中知伯死,于是奠定了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基础。西晋末并州刺史刘琨也曾在这里筑过并州城,并据此城抗拒匈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读史方舆记要称:“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晋阳城也,左氏谓董安于所筑……。高齐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武定三年于此置晋阳宫,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东南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女,周八里……。”唐会要:“旧太原都城左汾右晋,潜邱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宫城在都城西北即晋阳宫也。隋大业三年……诏营晋阳宫,高祖起晋阳故宫,仍隋不废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二年长史李绩所筑,两城间曰中城,武后筑以合东城。崔神庆传:武后擢神庆为并州长史,初,州隔汾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连堞合而一之……”。现在的“晋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诗:“闲来走马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即是证明。直到北宋初,太宗平北汉时,才将整个晋阳城毁掉。从以上这些史料中看,晋阳古城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使用的时间长,从春秋时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0多年)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北汉止,其间一千四百七十余年中未曾间断。历代均为繁华城市。第二是情况复杂,历代都有修建、新建、扩建的措施。从史料上看大大小小就有七个城廓,虽然晋阳城的位置变动不大,但某一些城址不一定历代都全部使用过,有兴有废。第三,晋阳城不是逐渐荒废而是遭到战争水火突然毁灭的,因之地下所保存的文化资料可能很丰富。
过去对晋阳古城只有历史记载和一般传说,没有作过正式勘查工作。为了配合侯马晋国新田古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必须对山西省范围内有关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作较系统的勘察,所以我们于1961年 6月对晋阳古城遗址作了初步的勘察,并由河北省文物工作队马尚柱同志担任钻探工作。勘察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不小,不只找到东周时期的古城址,而且找到了这个古城的范围(图一)。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仓促对古城范围内的一些小城址,未能系统的进行工作,所以对这个古城历代的使用情况,还须作进一步细致的了解。
勘察开始时,我们了解了当地有历史意义的村庄,并访问了当地群众。然后从晋源县西南一公里的“南城角”村开始。在这村的二郎庙下面,发现一段古城遗迹(图二、图三),通过钻探,证明了“南城角”村的整个村址大都座落在古城墙上面,“南城角”村为“ L”字形,实际是依古城西南城角之势建成的,古城偏东18度,由于夯土坚硬干燥,地势较高,适于居住,所以这个村子便建筑在古城墙基之上。二郎庙下面的一段城墙正是古城的南墙,南墙西段从西南城角开始向东延伸,到 600多米处,由于地势逐渐低洼,多年来即为稻田与汾河水所浸,帮地下再找不到夯土痕迹。古城南墙东西残长 626.4米,宽30米,夯土坚硬,土质细,呈紫红色,厚17厘米,夯窝直径为4——5厘米。
古城的西墙地上已所存不多,即用探铲由西向北追踪探寻,发现地下城基夯土绵延,与地上的残城相衔接。至古城营的西面(距古城营村1300米),有一段西城墙高出地表约 7 米,残长约 900米,其北端(西北城角)至西南城角约长2700米,就是西城的全部长度(图四、五)。城西北角今为一南北水渠所穿毁,在断面上有许多穿杆孔痕迹(图六)。同时在夯土中发现木柱灰和木柱下面的础石,础石方约40厘米。夯土质地、颜色和夯法与古城南墙相同。在城墙拐角地方的夯土中,发现穿杆孔的方向渐由东西折转为南北的现象(图七)。这在城墙的建筑上也说明古城已折转向东去 ,这里正是古城的西北城角。向东折转之城墙即为古城的北墙,但在地面上保存已不多了,经钻探仍发现有夯土痕迹,续向东行。当时由于稻田泥泞未能再向东探索,只好留待下一步作补充工作。但从以上的资料和“东城角”村(实际上是东北城角)的方位来看,这座古城南北长约4500米。这样就把现在晋阳县、晋阳堡、古城营村的一半和古城营村附近古城遗址完全包括了进去,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我们认为这座古城是东周时期的遗址,和“候马牛村古城”的情况有些相似,和邯郸、监淄、燕下都的古城情况亦有共同之点,因之有理由设想这座古城正是东周时期的古晋阳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