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湖兴建始末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红花湖,位于惠州城区西南约5公里。它是20世纪初期(1991~1994年)在群山之中建成的人工湖(水库)。因库区座落在群山最高峰红花嶂西北面,故借红花嶂定名为红花湖。
  建设红花湖的设想,据当时主要策划人朱显任(当时市建委主任)回忆:“最早是从1987年开始酝酿的。”那时,在城市建设方面,由于缺乏科学预见,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趋向恶化,惠州西湖(特别是南湖)的水质变浊变臭、市区汛期也出现内涝。
  特别是惠州西湖,它是我国三大西湖之一,原湖区集雨面积80余平方公里,湖的水面比杭州西湖大一倍以上,没有什么污染源,“鳄湖之水明如练,弱草潜鳞皆可见”的诗句,可为佐证。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横槎、天螺和水帘的三支山水从湖西南流入,经拱北桥和麻榨下两个方向,分别流出东江和西枝江。那时,湖区集雨面积变化不大,正常年份产水量足有2800万立方米流入湖区,加上汛期西枝江洪水流经西湖分洪出东江,起到很好的冲污作用。当年湖水洁净,曾是湖边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之一。原东江专员公署第一任专员叶锋同志2002年5月26日回惠州重游,深有感慨地面对数十位老部下回忆说:“当年西湖水很清,……我常在西湖边洗脸刷牙,可以看见水底小鱼游来游去……”。
  可是自1956年以后,为防洪需要修筑了东西两江防洪大堤,此后汛期江水再也不能流进湖区。特别是汽车总站迁至飞鹅岭南山脚后的交通改线修筑的过境公路穿湖而过,东西两段公路外面原湖区水系(包括鳄、菱两湖部份)成为无数口大大小小的鱼塘和农田。汽车总站前面的科肚和上排成为公路两边的水洼地。从此西湖水面大大缩小。60年代初,为了发展农副渔业,利用湖面搞种养,所实施的“河湖分家”工程,把原流进菱湖的横槎水筑坝开沟引向亚婆田小中堂出东江;把原进鳄湖的天螺山水,开挖沟渠2000多米,从穿过平湖、菱湖之间,绕元观后面的所谓桃花溪,经拱北桥排出东江。此时西湖集雨面积下降到只剩7平方公里多一点,并成为死水之湖。
  “文革”期间,西湖周边建了不少违章乱建的住宅楼房,因而进入湖区的生活污水不断增加。开放改革之后,城区建设迅速向四周扩展,特别是湖区水源上游(其实是早年的湖区)的龙丰、科肚和上排,成为开发区之后,流入湖区的污水迅速大量增加,西湖水质恶化已严重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西湖园林管理局曾多次从东江和西枝江抽水进湖,希望能冲淡已变浊的湖水,但作用不大。1987年秋冬季节,南湖水面经常散发出臭气,常有死鱼发现。
  时任市建委主任的朱显任(后任市人大副主任)回忆说:“面对当时西湖水质严重恶化问题,有关部门曾提出过几个治理方案,包括环湖截污,从竹园仔开渠引西枝江水,把已改流向的原横槎水源,通过筑坝开渠重新引回湖区等等。当时尚没有提到兴建红花湖问题。”为了寻求治理西湖水质的良方,朱显任曾带领市建委副主任王振海、西湖园林管理局长巫翩、市建委总工程师曾鼎森、施工科长黄树藩等人,前往杭州西湖参观学习该湖治理湖水的经验。杭州西湖比惠州西湖大数倍,他们是从钱塘河边开凿3000多米隧洞通西湖,从钱塘江抽水灌进西湖的,投资巨大;加上钱塘江水质也比西枝江水质好得多。参观后认为难以学习他们。至于重新引进横槎水源,除工程难度大之外,也已失去现实意义。因为该水系中段在铁路两边和火车西站所在地,已有大量新的基建项目开工,水质已无保证。
  在论证和否定上述多个方案过程中,有人提议可否在横槎水源的火车站上游兴建水库?此方案在提出时尚是笼统的,但当即获朱显任支持。为了更有把握地做出兴建水库的正确结论,朱曾带领有关人员先后多次到猪屎洞、红花嶂等众多山头实地察看地形。经多次现场察看了解之后,一致认为适合建水库条件。此时,市建委领导才下决心决定:筹建红花湖水库。从而进入实施阶段:
  1、派建委城房科长朱启荣,前往省国土局购买1∶10000筹建库区范围地形图(那时,本市没有本市地形图)。
  2、拨款4万元,交市水电局作该项目可行性研究经费。委托市水电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写兴建水库设计任务书上报市和省。
  市人大六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兴建红花湖水库改善西湖水质的议案。1991年8月,由市水电局编写的设计任务书上报省水电厅。省计委于1992年3月以粤计农(1992)211号文,批准红花湖水库立项。1992年9月,省水电厅以粤水电基字(1992)95号文件,对扩大红花湖水库初步设计方案作了批复。
  红花湖水库工程总布置和主要技术指标包括:主坝、放水涵、溢洪道、连通渠、连通渠桥闸、引水隧洞、引水渠、环湖公路、大石壁副坝加固、其他工程等,共十项单位工程。
  市水电局将兴建红花湖水库任务下达给市水电建筑工程总公司。
  1992年9月14日,市水电建筑工程总公司召开了红花湖水库施工准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由第二分公司负责施工。9月15日,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开始进场。
  9月22日,市建委曾鼎森总工程师主持召开“红花湖水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讨论会”,会议讨论了:①围堰断面及高程;②临时施工道路结构和断面尺寸;③主坝、放水隧洞、连通渠等工程控制进度;④第二年(即1993年)汛期主坝渡汛方案等问题。
  在动工前的1991年12月,大石壁(早年建的水库)副坝加固工程提前动工。1992年10月9月,主坝开始动工清基。
  水库工程设计各项具体指标:
  1、在白地坟河谷峡窄处兴建的猪屎洞主体水库,坝底宽195米,坝顶宽7.25米,坝高34米(黄基),坝长(预计)179米。坝的坡度:迎水面1∶3.0~1∶3.5,在高程36.3米和47.3米处,各设1米宽马道一条;背水面1∶2.25~1∶2.75,在高程32.3米、41.3米、50.3米处,各设2米宽马道一条。
  2、原大石壁水库的土质坝,坝高19.4米,坝顶长70米,宽4.68米。坝顶高程(黄基)64.57米,与猪屎洞主库区连通渠长1095米,断面为梯形,渠底宽4米。此渠既是与主库区连通的渠道,也是主库区蓄水向西湖输送水的通道。
  3、主库坝顶高程(黄基)58.5米(防浪墙顶高程为59.3米)。安全系数:千年一遇设计校核水位为57.35米;百年一遇设计水位56.93米。正常年水位55.5米,相应水库面积1.37平方公里。死水位(按大石壁水库向东输西湖水口底计)水库面积1.055平方公里。总库容1990万立方米,死库容1130立方米。兴利库容600万立方米。除去蒸发下渗部分,正常年份可向西湖提供新鲜活水475万立方米,救治西湖。
  红花湖总集雨面积6.85平方公里,由三个部分统一组成:
  一是主库区(猪屎洞),集雨面积3.65平方公里;
  二是原有大石壁水库,集雨面积1.26平方公里,在主库区北面1000米的位置,通过新开凿的1095米连通渠,连成一体;
  三是外山通过开挖引渠4088米,隧洞两条400米(1条260米,另一条140米),集雨面积1.94平方公里。

  该工程完成投资及主要工程量:
  1、完成工程总投资6129.52万元。其中主坝枢纽及连通渠工程4477.45万元,连通渠桥闸工程566.66万元,外引渠工程977.41万元,大石壁副坝加固工程108万元。
  2、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32.19万立方米,石方开挖31.23万立方米,土方填筑39.88万立方米,干砌石立方1.43万立方米,浆砌石0.53万立方米,砂砾料0.89万立方米,混凝土0.93万立方米,钢筋钢材加工128吨。

  该项工程质量,有关单位于1996年5月3日,组织了验收,参加竣工验收的单位有:
  建设单位:惠州市红花湖建设指挥部。
  设计单位:惠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施工单位:惠州市水电建筑工程总公司。
  质量监督:惠州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市建委主任邵吉盛、副主任任德主持组织验收。
  经各部门领导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认真验收评价:红花湖水库工程共有41项分部工程,其中26项质量评为优良,15项评为合格。在10项单项工程中,8项质量评为优良,2项评为合格。按照工程质量评定规程等级,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
  该工程从筹备到立项,到工程竣工验收,每个阶段都得到市和建委领导的关心和重视。1990年5月30日,市人大六届三次会议审查通过了兴建红花湖水库的议案。原副市长庄礼祥于1990年7月10日,召集了有市人大,市政府办、市计委,市建委及国土、规划、公用事业、水电等部门的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研讨会,对“兴建红花湖水库,调节西湖水质”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后又在原东江林场召开有关领导参加工程协调会。市建委前后三位主任,包括后调任市人大副主任的朱显任,和继任人邓松林、邵吉盛,都把建好红花湖水库改善西湖水质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积极为工程筹集资金,分别多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市水电局高级工程师梁维深和肖可明等工程技术人员,对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编写设计任务书,对工程过程的具体指导,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水库(湖)不同于一般的蓄水水库,它集多功能于一身:既能收集诸山之雨水,预防市区内涝灾害,又可为惠州西湖改善水质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活水;既大大美化了市郊西南面的自然生态环境,又为我市开辟了一处具有巨大潜力的旅游资源。红花湖水库的建成,兼具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幸福工程!惠州人民将永远从中受益!

我的能力秀:http://wm23.cn/rongriwei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37027466.html

 

 

容日伟(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