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留香的邢台馓子

家乡区县: 邢台市桥东区

我们都看过中央台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给我们介绍了不同地域的美食特色,让人有种馋涎欲滴的感觉。我的家乡邢台也有很多独特的美食,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其一: 邢台馓子 。

记得小时候,每逢赶集庙会,集市上多有炸馓子的。只见一人从油盆中把饧好的面条捋细并缠在手臂上,绕个十来圈,另有一人手持一双长筷子,挑住缠好的面条两端抻开,面被抻得极细,然后先入油烫一下,立即两支筷子翻过,盘成绞丝,或将两支筷子合并,叠成扇状,再入油炸,成型后抽出筷子,不断翻动馓子,炸熟捞出。

炸好的馓子被轻轻的放在大簸箩里,呈开张的小扇状,匀称的细条色泽嫩黄,表面布满小米粒大小的小泡,油润酥松,香气浓郁,顿时就把我们这帮小孩子馋得走不动路了,非得缠着大人买来吃。好在馓子也不贵,所以我们一撒娇,准能一饱口福。微咸酥脆的馓子轻轻一碰即碎,在一片喀嚓声中,满口溢香,让人停不下嘴来。

馓子也叫做“环饼”或“焦圈”,古时叫“寒具”。馓子的历史相当悠久的,据说最早是回民发明的。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曾提到最古老的馓子,“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这“粔籹”就是指馓子。用馓子来招待君王的魂魄,可见其美味。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品尝了一位老婆婆做的馓子后,写下这样一首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馓子色鲜、酥脆的特点。

馓子也不独是邢台才有,但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有放盐的,也有放糖的。邢台馓子一般是放盐。做馓子,除了炸制的火候,和面是最关键的。将面粉加温水和溶化了的盐水,先后搋揉三次,将和好的面团压成3厘米厚的饼,用刀切条,再搓成筷子粗细的长条(不能搓断),放簸箩中如蛇形盘起,撒上半湿的小米面盖严(最多只能码三层,不然很容易粘连)。在温度30℃处饧上半个小时(夏天15分钟),就可炸制了。炸好的馓子可以干吃,也可以熬汤,水煮而不烂,还可以弄碎了做饺子馅吃。《本草纲目》中称馓子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所以馓子一直以来都是我家乡人的爱物。

快来我家乡做客吧,带你一饱口福哦!

我的个人能力秀网址 http://www.wm23.cn/daocheng0624

我的梧桐子文章地址http://www.wutongzi.com/uc/52128364.html

我的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yinsulei

 

 

 

 

 

岛城南荒(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