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饼记
中秋节快到了,管鸿伟的紫阳九九海苔饼又畅销起来了。
每天6点钟起床,晚上10点多睡觉,这些天来,忍受高温、闷热,管鸿伟就一直坐在那边不停地做他的海苔饼,有时连中饭都没时间吃,“一天坐下来,腿都僵硬了,很累!”
可是,不管他多么努力地做,海苔饼总是供不应求的样子。9月18日从下午到晚上,海苔饼出炉一次,没过一会儿就被买光了。每当顾客问及:“海苔饼还有吗?”管鸿伟总是抱歉地笑笑:“要再等一会儿。”同时,双手马不停蹄般地运作,左手揉面团,右手搓馅料,一来一个准。直到晚上9时30分了,还有人过来买海苔饼,“都是老顾客了。”管鸿伟告诉记者。
管鸿伟做海苔饼的历史,要推到2005年,那时紫阳街上需要开设一些临街的店面,他就和妻子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涯,回到家中做起海苔饼的生意。
事实上,他的这些手艺,得益于父亲管子欲的教授。管鸿伟的父亲从14岁起就在紫阳老街上有名的食品糕点店——“同受和”学艺,一辈子从事食品工作。管师傅管子欲,相信很多老临海人都知道。
后来,父亲故去后,母亲在整理东西时,发现了遗留下的一份海苔饼的配方资料,就让管鸿伟“拿去用”。于是,管鸿伟的海苔饼店就这么开起来了。
小店新开,一开始光顾的人并不多,“那时,我一天只用掉0.5公斤面粉。”为了推广海苔饼,管鸿伟用了不少心思。
最初,他的海苔饼直径在10厘米,要1元钱一个。这么一个圆饼,很多老年人一次都吃不完,便有人向他反映。他想了想,就把海苔饼做得小一些,直径在7厘米,售价0.5元一个,实惠且方便,立马得到大家欢迎。附近其他几家做海苔饼的店家,得到启发,纷纷效仿。
海苔饼的大小解决了,口味也受到了考验。按照原先老配方做出来的饼,一些老人家嫌甜了,于是他就综合老年人、年轻人的口味,改变配方,制造出适合大众化的口味,“年轻人喜欢甜的,老年人喜欢淡点,这些我们研究配方的时候都要考虑到。”他甚至还根据不同的人群,制作出无糖海苔饼和素食海苔饼。
此外,由于季节变化,冬天太冷,馅料会冻着;夏天太热,面团容易流油,都不利于海苔饼的良好口味。因此,不同的时节,管鸿伟制作海苔饼的配方也会跟着有所变化,“海苔饼口味的好差,关键取决于面粉和馅料。”为此,他的饼也以“口感酥松,料多实在”著称。
“好的海苔饼,馅料里海苔的分量和质量很重要。”管鸿伟说,他曾经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海苔供应商而大伤脑筋。去年10月份,他原先储存的海苔原料用完了,便去外地重新购买。哪知,原来的供应商恰巧也没货了。这让管鸿伟心生焦急,去当地市场挨个询问,最终在他人介绍下,找到一家,“那人说货有,就是有点贵,我当时就表态,贵点没关系,关键是质量。”而当他闻到海苔香味的一刹那,立马就决定购买了。用这种海苔做出来的饼,香味浓郁,不少老顾客都反映,比原先的海苔饼还要好吃。
管鸿伟的海苔饼好吃,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当初每天只需0.5公斤面粉,如今已经达到7.5公斤面粉,一天可以卖出五六百个海苔饼,“很多人都是批量订购的,一买就是四五十个、一百来个。”
去年,有一位顾客偶然在别人那里吃到了管鸿伟的海苔饼,觉得不错,就给在马来西亚的儿子寄去了100个。哪知,儿子吃了,也觉得挺好,于是家中又给他寄了100个。今年,这家人又给儿子寄去了100个海苔饼。
“台州学院的学生,买得挺多,一来一大帮”,管鸿伟说,“这些学生往往是提前10天就预订了,他们希望我把店开到台州学院门口,方便些;有些搬到椒江校区的学生,还舍不得,说以后吃不到我的饼了。”
不仅如此,管鸿伟的海苔饼,还得到了来自北京、杭州、上海、香港等地以及日本游客的喜爱,有些人吃过一次后,还会继续要求给他们快递一些。
眼见着生意越来越好,老顾客不断增多,管鸿伟的心中也乐了,做海苔饼累点、苦点也值了。管鸿伟的紫阳九九海苔饼,逐渐像王天顺马蹄酥、白塔桥饭店、双平麦虾店那样,成为紫阳古街上的一处亮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