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美景——忻口战役遗址(二)

家乡区县: 忻州市 忻府区

纪念遗址

战备窑洞

战备窑洞在忻口村北的后沟至红崖湾,1935年至抗战爆发前,用款11万余元,共筑成窑洞47孔。每孔窑洞宽约3米,高约4米,深约20余米。石头水泥结构。洞门若城门状,门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号”字样的横匾。忻口战役进行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这些窑洞,指挥作战、储放军火、安置伤员、隐藏战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第9号窑洞为国民党将领陈长捷的指挥所,第6、第7号窑洞还分别书有“办公室”、“民国二十六年夏日第二十五团二营”等字样,当是团、营驻地。与其它窑洞相比,“办公号”的进深要浅得多,轻易就可以看到顶端石壁。而普通的窑洞则深不可测。有些相邻的窑洞实际上是两两相通的,那些相通的窑洞会在拱门上并列两洞编号。最北端两个窑洞就同时都刻有“第一号第二号”。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曾在这里指挥作战。10月15日夜,郝将军偕同第54师师长刘家骐从这里出发,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同在疆场壮烈殉国。

204高地

204高地四周山岭起伏,沟壑纵横,群岭把忻定盆地入口处的10公里正面,分割为两个管孔通道,南怀化和忻口作为左右通道上的两个小村,恰如两只鸟瞰忻口的眼睛,战略咽喉位置不言而喻。当年这里是忻口战役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敌我双方在204高地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易手13次,守军第四团在经过反复冲杀后一度只剩下百余人。40里孤山空余杂草漫山遍野,一下雨,地上就会裸出子弹头来,204高地下,杂草掩着一条小路,少有人踪。当年日军曾架起四挺轻机枪封锁此路。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于此处受伤,后壮烈牺牲。

纪念碑墙

忻口战役遗址标志碑。碑体面向公路而立,位于战备窑洞前,静静的紧贴在山根底下。是1986年立的碑,已经非常残破。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石碑上款书;“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阳的一侧是以忻州市委、市政府名义撰刻的纪念碑文《忻口抗战记》背面是部分阵亡将士名单。
忻口战役纪念墙位于忻口村外的一条沟里,108国道边土山上。一座十米多高的白色高墙矗立,汉白玉的四方墙座,墙的正面是“忻口战役纪念墙”题词;下面是一组夜袭阳明堡机场、忻口炮战浮雕;右侧面是阵亡的部分官兵姓名,有共产党军队的,也有国民党军队的。这样的记录在国内少有。再转过一侧,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纪念碑文。上面写明了参战军队,战争的惨烈,“尤以204高地战斗最为惨烈,一昼夜间敌我互易阵地达13次之多,迫敌三易其前线(联队)指挥官。”碑文还记录了毛泽东对是役的高度评价。
罪证碑是指日军侵占忻口后,分别于忻口村和下王庄村的公路旁,为炫耀其“战迹”所立的两通石碑。立在忻口村东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下王庄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队建之”(背面)两通石碑,是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铁证。

纪念活动

2014年9月18日,忻州市在忻州战役遗址隆重举办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活动,旨在重温抗日战争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
活动现场,人们集体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默哀并敬献花篮。忻府区北关小学五年级学生安悦在参观了烈士纪念墙。

保护状况

忻口战役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1937年
地址:忻府区高城乡忻口村红崖湾

杨蓓(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