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嫁
解放后,封建时代的婚礼旧俗逐渐革除。男女一般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多半由父母或青年本人央人作媒(亦称介绍人),不少是自由恋爱。江南地区,介绍人有2位,一为男方媒人,一为女方媒人。“沙上”,媒人一般为一对夫妇。男女双方在介绍人引带下,经“看人家”、定亲(江南、老沙称订婚、跑动;常阴沙称押日、上下),然后男方备彩礼,委托介绍人到女方商定婚期,择日结婚,男女青年到当地人民政府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双方都宴请宾客。新郎于当天上午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进宅时,男方鸣炮报喜,女方鸣炮迎接。新郎在女家吃午饭时,拜认女方长辈,饭后即返家恭候新娘。女方随之“起妆”(发家妆)。妆奁旧时多为家具、被褥,现今还有家用电器等。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数名未婚小姐妹的陪同下“动身”,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女方鸣炮报喜,男方应声鸣炮相迎。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常阴沙一带为第二天)。宴后,亲朋欢闹新房,俗称“闹新房”。在“江南”是第二天,在“沙上”是两天后的双日,新娘要偕丈夫回娘家谢亲,俗称“回门”,当天返回。满月后,女方方可回娘家探亲住宿。“老沙”还有“会亲”习俗,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女方亲属长辈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在婚后数日,男方还要备礼谢媒。至此,婚礼才告结束。
城镇和乡间部分地区婚嫁已行新法,婚事简朴、热闹。少数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
二、丧葬
旧时贫富悬殊,有钱人在老人生前就备“寿材”与墓地。死后,从发“讣文”、“殡殓”、“吊奠”直到“断七”、“百日”、“周年”等,丧仪繁杂。尤其开丧出殡,雇乐手奏哀,请僧道诵经,极尽奢糜。普通劳动者生活困苦,人死往往借债营葬,薄棺殓,芦席卷,埋入土内。无地的葬在义冢。
解放后,殡葬、奠仪都有改革。50年代沿用土葬,60年代提倡棺木深埋。乡间,人死后,先向亲友“报丧”,再择日开丧,亲友前往吊唁,俗称“吃素饭”、“吃豆腐”,沙上称“吃米饭”。殓前为死者沐浴更衣,理发整容,放置前屋;挂帏幔,设灵座,供死者“牌位”、遗像,设香烛斋羹祭奠。直系子孙披麻戴孝,其它亲友发一白布束腰,或臂佩黑纱,表示哀悼。出殡时,子孙先行,棺木居中,亲友随后,直至墓地安葬。1966年后推行火化。1975年起全部实行火化。在开丧当日将死者用车船载至火葬场,亲属向遗体告别,然后火化,家属将骨灰盒捧归。干部职工,由生前单位开追悼会,寄托哀思。
乡间丧葬后大多设灵座,放置遗像,每七日祭一次,七期为限。江南老沙重五七,常阴沙重六七。“终七”撤灵座,丧礼才告结束。
三、喜庆
生育 生男旧称“弄璋之喜”,生女称“弄瓦之喜”。产妇临产前夕,娘家备糖、糕点前往探望,叫“催生”。分娩后,亲友都往送礼慰问,俗称“送汤”、“送产妇羹”。婴儿满月,产妇家做满月团子,吃满月面,办筵席答谢亲友,并用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回赠亲友,男孩为单数,女孩为双数,以示喜庆。现时育龄妇女须凭《准生证》怀孕生育。
祝寿 平时一般都过生日,从50岁开始庆寿,以后逢十庆一次。习惯上称50为半百小庆,60为花甲欢庆,70为古稀喜庆,80为眉寿荣庆,90为耄耋嘉庆,100为人瑞大庆。祝寿时间,“江南”大多放在大年初一,“沙上”大多放在生日那天。寿筵大多由儿子操办,女儿和亲友前往送寿礼,吃寿面,恭祝老人健康长寿。一般人家借寿日子孙团聚,共叙天伦之乐。如今过生日者居多,庆寿者较少。
建房 “江南”称“起屋”,“沙上”称“砌屋”。旧时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如今由村民委员会统一规划。基地确定后便择日破土动工。上正梁时,由一工匠手拿糕团、馒头,口念吉祥话语,将糕团、馒头从房上抛下,俗称“抛梁”。宅主和主妇用红绸布接“宝”,四邻老少前往抢接。抛梁结束,主家要宴请工匠及亲朋邻里,俗称“待匠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