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美食饸饹

家乡区县: 铜川市印台区

 

一、饸饹的起源和历史

     饸饹(读音hé le),又称河漏,河捞、疙豆、河漏子等,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一种面食。与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面齐名,形成中国北方面食三绝之一。

     饸饹(读音hé le),又称河漏。河漏一词源自蒙古语“蒿乐”或达斡尔语的“蒿勒”, 距今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公元386年鲜卑人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南北方文化的交融使之北方民族物产及习俗被引入中原,这项由鲜卑宫廷贵族发明的美食也带到了中原地区。

     据王至堂、王冠英《“河漏”探源》一文考证,“河漏”一词源于蒙语的“蒿乐”或达斡尔语的“蒿勒”,鲜卑族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后,北方民族物产及习俗被引入中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这一发明,但未找到对应词汇,故沿用了“饼”的称呼。至元代被蒙古族统治后,“蒿乐”的做法和叫法在中原受到广泛传播,并经音译后演变为“河漏”等几种写法,由此看来河漏应该就是中国北方三大面食(饸饹、抻面、刀削面)之一饸饹的鼻祖。也可以说饸饹这种现代美食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在食品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

    元朝,蒙古统治中原,“河漏”这种饮食到广泛发展,并根据其在蒙古语中的发音“蒿乐”音译为“河漏”等不同的写法。

    1400多年前早期的人们把牛角钻出6-7个如粗麻线大小的小孔,然后将面糊放入牛角,落入沸水煮成面条,这也许就是饸饹这种美食最初的雏形。

    “河漏”最早的记载是后魏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中《饼法第八十二》的“粉饼法”,文字中的叙述方式与现在的“河漏”极为相似:“以成调肉臛汁,接沸溲英粉,若用粗粉,脆而不美;不以汤溲,则生不中食。如环饼面,先刚溲,以手痛揉,令极软熟;更以臛汁溲,令极泽铄铄然。割取牛角,似匙面大,钻作六七小孔,仅容粗麻线。若作“ 水引”形者,更割牛角,开四五孔,仅容韭叶。取新帛细两段,各方尺半,依角大小,凿去中央,缀角着。以钻钻之,密缀勿令漏粉。用讫,洗,举,得二十年用。裹盛溲粉,敛四角,临沸汤上搦出,熟煮。臛浇。若着酪中及胡麻饮中者,真类玉色,稹稹着牙,与好面不殊。一名“搦饼”。着酪中者,直用白汤溲之,不须肉汁。”

王芬芬(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