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蛇拓片

家乡区县: 铜川市印台区

    “龟蛇”二字碑现在存耀州药王山南庵,是全国不可多得的碑石珍品。从古至今,其拓本为人所欣赏赞叹。

    “龟蛇”二字碑是中华国教道教的产物,药王山南庵是宋金元时关中著名的道教宫观。其碑于明代正统十三年由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纯立于南庵静明宫。碑高2、04米,宽0、70米,厚0、25米,螭首龟座。附刻于元人的《唐太宗赐真人颂》碑阴面之正中,“龟”与“蛇”每字约半米见方,右上角题:“谭真君书”四字。谭真君据传是个擅长书法的道士,王重阳的全真七子之一。该碑于药王山“碑石展室”还存清代所刻一通。

     “龟蛇”二字之意是表北方玄武之象。整个字体巧妙地将“龟”与“蛇”的动物体态与汉字字型融为一体,将“龟”与“蛇”的词汇意义、象征意义及书者胸中之气韵寓于书法蜿蜒流动的艺术形式之中。字体遒劲迤健,流丽美观,颇为生动传神,形象感人。那“蛇”字宛如一条藤绕盘曲的长蛇,而那“龟”字则恰似一只向上爬行的乌龟。若凝神久视,则目为之缭绕,若见二物蠢蠢欲动。

   “龟蛇”属“四象”之一。“四象”亦称作“四神”或“四灵”。早在我国殷代前后,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东方、西方、北方的苦干星辰分别想象成鸟形、龙形、虎形、龟蛇形。后来,这种“四象”与天文结合,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的运行,选取了二十八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在其体系形成后,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依次排列,每七素为一组,每组一方为一象。由于春秋战国五方配色的说法流行,“四象”也就标上了颜色,成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故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璧为玄武,而南方七宿为朱雀,东方的七宿为青龙,西方的七宿为白虎。“四象”最早见于《礼记.曲礼》和《以.楚辞》。原用于天文和军事方面。《易.楚辞》指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到汉代淮南王刘安才正式以“四灵”配四方。因此,从汉代以来普遍应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话动物。

    至于玄武,情况不免有些特殊,是蛇龟凉席动物的合称,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西汉晚期民间传说龟蛇是一物的雌雄二体,在汉瓦当、铜镜上多刻作龟蛇和体之象。这种观念之延至南北朝,甚至隋唐人盛行不衰。特别是南北朝仍延汉制。在墓志和志盖北侧也多可作龟蛇为饰,西安碑林现存《北魏元晖墓志》就是其中的代表。现陕西省博物馆珍贵文物展室展出耀县出土的汉代“四神”铜镜,都是可贵的实物资料遗存。

   “龟蛇”是道教的产物,是道教祀奉的玄武神(即北方神),故道教常以推崇“四象”、“八卦”之类,还以玄武法象置玄武神旁。同时,我国传统以北方为后。所以“龟蛇”二字碑有“志心崇奉、镇宅辟恶”之说,含有以正压邪之意,便以其拓作“镇宅符”。

   “龟蛇“二字碑现存耀州药王山南庵碑廊,是全国不可多得的碑石珍品。从古止今,其拓片是社会各界人士喜爱的独具特色的书法神品。
药王山南庵是唐宋金元时关中著名的佛道胜境。“龟蛇“二字碑是元代道观所立,由著名道士谭真君所书 。后因残损,于明正统十三年由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纯重刻,碑高204厘米,宽70厘米,厚25厘米,首龟座。
    谭真君,元世居山东宁海(今牟平县),名处瑞,本名玉,字伯玉,字通正,号长真子(1123年——1185年)62岁逝于洛阳朝元宫。生而骨相不凡,居家以孝义称。博学,尤工草隶。平昔好书“龟蛇”二字,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气壮,镇白怪以潜行。后师王重阳真人,为填子之一(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著《水云集》传世。
   “龟蛇”二字,大如方斗,形意兼备,巧妙的将汉字笔画与动物形态融为一体,笔法遒劲,逶迤流畅,形象传神。明清以来人们争相拓印,贴于物中,以“崇正除邪”“镇宅辟恶”。按龟蛇和体为北方玄武之神,自古就被人用做抗拒邪恶势力的碑符,收芷以为珍宝.(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原碑刻于元代,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刻立石,现存两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蟠首龟座,碑身正中阴刻“龟蛇”两个大字,各半米见方,二字若象形,龟如乌龟爬动,蛇字蜿蜒盘曲,活灵活现,一挥而就,堪称神来之笔,为元代著名道士谭真君书。在南庵者,附刻于《唐太宗赐真人颂》碑之阴。

 

王芬芬(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