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盐都自贡的产业几乎只有传统盐业及相关的手工业,此外就剩下农业了。城市很小,人口也不多,到处青山绿水,旭水河、釜溪河穿城而过,河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城乡的人们都从河中或者井中取水用于生产和生活。整个城市几乎没有缺水的压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传统盐业的基础上,自贡市的盐化工异军突起,张家坝化工厂研制并生产出几十种化工产品,其中氯化钡“超英赶美”。自贡市委因势利导提出“三年建成化工城”的响亮口号。
鸿鹤坝化工厂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了,千军万马战斗在鸿鹤坝工地。紧接着“大炼钢铁”、“全民化咸熬盐”以及土法上马的各种小工业层出不穷,大量农民放弃农业进城当工人。
城市在扩大,城市人口开始增加,城市用水量相应增加,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开始提出来。特别是鸿鹤坝的化工厂建成后,生产用水量在当时算是最大的。不过,那时的釜溪河似乎还可以“应付”,最多是枯水季节出现短暂的缺水而已。
三线建设以来 “从哪里引水”成当务之急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央“三线建设”开始了,沿海大量工厂内迁,东方锅炉厂、硬质合金厂、大西洋焊条厂、四川玻璃厂、北京机床厂、油毡厂、空压厂、上海电筒厂等不胜枚举,盐都自贡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些外迁厂在自贡的入驻,进一步扩大了自贡的工业规模,就业人数相应扩大,城市人口继续增加。不管是工业用水,还是生活用水都成倍增长,釜溪河的水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要保证全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供应,必须想办法从远处引水。因此,从哪里引水就成了这座老城市的当务之急。
釜溪河由威远河和旭水河汇流而成,威远河流经威远地界,属于内江地区;而旭水河上游是荣县,当时也属于内江地区。六十年代末,我市决定首先从威远河上游的长沙坝引水,充分利用那里的有利地形,因地制宜修建大坝,储水引洪。在枯水季节,也能缓解自贡的用水供应。
而旭水河上的贡井,问题仍然严重。内迁厂中的电筒厂,电解车间的氰化物有毒废水一度直排旭水河,河水不能饮用,只好在上游的长土新建自来水厂,敷设几公里管道,引水供应贡井城区工矿和居民用水。
八、九十年代 投运长葫引水工程并建成双溪水库
自贡是全国5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自贡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瓶颈。为有效解决水源的输送问题,国家批准建设自贡市烈士堰水厂水源配套工程,即“长葫引水工程”,从31.4公里外的葫芦口水库,通过大口径水管引流到烈士堰水厂。该工程从1985年1月动工到1986年9月正式通水。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前所未有,自贡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飞速前进。供水问题始终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一块心病。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径,在旭水河荣县上游修建双溪水库。双溪水库的建成,为自贡市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清洁水源。尽管如此,它还是不能完全保证在大旱之年的城市用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