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慢船,由重庆顺流而下,我来到了涪陵。这" />
“坐慢船,由重庆顺流而下,我来到了涪陵。这是一个温暖,清爽的夜晚,在1996年八月的尾声。长江上星光闪烁,星光微弱,无法从黑色的水面反射出来。一辆学校派来的小车,载着我们从码头出发,沿着丛丛曲折的小路前行。城市在我们身边急速掠过,在星光之下,它显得黯淡,陌生。
我们有两个人。我,27岁;亚当梅勒,22岁,我们还很年轻,是被派到这里来做教师的。之前我们几乎从未听闻过涪陵。我所知的,乃是这城市部分将因新近建设的三峡大坝而淹没,我还知道,涪陵许多年来,一直对外面的人封闭。除此,就没什么关于涪陵的信息了。
半个世纪来,没有美国人在此生活过。后来,我碰到城里一些长者,他们还记得在1940年代住在这里的美国居民,在1949年共产党解放之前,而这些记忆又总是相当的模糊。在我们抵达时,这里还住有另一个外国人,一个德国人,他在一所当地中学教了一个学期。但我们只和他碰了一次面,其后不久他便离开了。在那之后,我们便是这小城中仅有的两个外国人。这里的人口大约二十万,以中国的标准来说只能算是小城。
涪陵不通铁路。长期以来,它都是四川省的一个贫穷地区,公路状况很是糟糕。去哪儿你都得搭船,而多数时候,你哪儿也不会去。在未来的两年,它将是我的家。”
这段文字来源于美国作家海勒斯的一本小说的第一章第一段,对,这里描述的就是我的家乡涪陵,在近二十年前的样子。
这本小说的名字叫做《江城》
这本小说记录了作家海勒斯1996年至1998年间在涪陵支教生活的一些日常琐碎以及从中引发的一些思考。翻译这本小说的人也是当年支教的那所学校的一名外语老师——李雪顺。
这本小说作者早在2003年的时候便已成稿,而在将近十年之后才得以在大陆出版跟我们见面。
这本书是在2012年初正式出版,那时候我还在读我的高四,一直没有空去逛书店。直到暑假我去逛涪陵的书城我才发现,突然有一本叫做江城的书抢占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几大堆《江城》被叠放成不同的形状展览在书架上。
这时我才了解到,原来有一本完完全全关于我家乡的书,经由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和笔触。
这勾起了我一个本地人的无比兴趣,同时我也诚挚的说:
真是有幸能读到这本小说,给我带来了强烈共鸣的小说。
我的梧桐子网站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67831267.html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mynameisbox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