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山~~~

家乡区县: 山西省清徐县

 可贵的是,这座残庙中保留了四通石碑,三通站着,一通残碑断成四块,躺卧在中间的窑洞中。这四通碑刻,记载了这座寺庙的历史,描绘了此山过去的辉煌。会生带来了纸墨和拓碑工具,对其中的三通碑进行了拓刻。另一通砂石碑不好拓,只抄写了一些碑文。通过细心解读,最早的一通是雍正碑,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称《重修佛阁龙洞并廊房砖楼碑记》;一通是乾隆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称《重修普济寺碑记》;一通是嘉庆碑,立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称《重修马鸣山普济寺碑记》;最晚的一通是咸丰碑,立于清咸丰九年(1859),称《重修佛阁洞碑记》。这通是残碑,立碑年代只留干支,碑文只留"龙洞碑记"四字,"咸丰九年"是从立碑位置、残留碑文推断而来的。四通碑均是重修碑,均说这座寺庙不知创于何时。从这些碑文中我们知道了下述三件事:第一,武帝志公来访之事。梁武帝供阗禅师志公老祖,曾来马鸣山普济寺参禅,他先来马鸣山,后游马猎,让清源人民躲过了兵戎之灾;第二,先有龙洞佛阁,后有普济寺。在此马鸣山上,现泉水,并涧沟。有人在此梦见神龙出现,便将此泉称为龙神池,并建茅庵祭祀。后来,在此龙神池上石砌了龙洞,上建了佛阁,便称佛阁龙洞,也称龙神祠。再后来,人们认为此泉水可以普济众生,又将此庙改称普济寺了;第三,马鸣山与马猎山是两座山。四通石碑均称此山为马鸣山,雍正碑又提出叫马明山,其他志书上称马名山。咸直碑又提出志公老祖"后游马猎",分明是说他先来马鸣山,后游马猎了。由此说明,马鸣山与马猎山是两座山,不是两座山均叫马名山。从地理位置说,马鸣山是老爷岭的支脉,属都沟河流域;马猎山是庙前山的支脉,属白石河流域。老朽觉得,两座山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傻瓜(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