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经济的发展

家乡区县: 浙江义乌市

一、兴商建市,创新提升,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1982年义乌全面开放小商品市场,进而提出"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此后,义乌一以贯之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先后五易其址、十次扩建,实现了从最初的"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向大型现代化室内交易商场的跨越。目前,市场经营总面积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汇集了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单品。设立了7个国内商品馆。2009年,市场总成交额556.1亿元,同比增长13%,市场成交额连续19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2006年10月开始,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此后,成功发布了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家"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称号。编制实施了国内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全球小商品有了"义乌分类法",义乌市场实现了由单纯输出商品向综合输出商品、信息、规则的重大转变。 二、贸工联动,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实业洼地"。近年来,义乌积极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建立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们深化企业帮扶解困,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落实各类税费减免政策,有力促进工业经济企稳回升。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7.2亿元。目前,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余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无缝针织服装、工艺礼品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建立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义乌创意园等产业服务平台,开展"百对千"科技对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至2009年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21家,其中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6家;研发中心126家,省级以上11家。在《2008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中,义乌城市创新能力列全国县级市第7位。现有4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另有2家企业基本完成上市准备。

三、三产协同,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义乌大力发展会展、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三产协同发展。2009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7%。着力打造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2009年共举办各类展会128个,总成交额同比增长25.5%。义乌现有国家级展会4个,分别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其中义博会已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经贸类展会。义乌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18亿元,占地219亩,是浙江省最大的会展中心。全力建设区域物流高地。义乌是浙江省三个"大通关"建设重点之一,重点培育的四大现代物流枢纽之一,物流园区列为省重点扶持物流基地。海关总署专门为义乌量身定制简化归类政策,实现与宁波港、上海港跨关区一站式通关。义乌物流可直达国内300多个大中城市,全球海运20强已有17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大力培育区域金融高地。全市现有金融机构59家,其中银行19家,证券营业部7个,保险公司33家。建行义乌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成为全国县市区域首家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已吸引6家金融机构进入。购物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共接待购物旅游游客647.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7.5万人次,分别增长15.2%和9.2%。义乌国际商贸城被评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义乌有各类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企业1万多家,文化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成为国内文化商品的重要销售和生产基地。

四、深化开放,交融互动,城市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义乌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义乌市场日均出口商品1400多个标箱,市场外向度达65%以上,市场商品已辐射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境外客商达1.3万,2009年有31.8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同比增长20%。截止5月底,有95个国家的2811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国际商贸城开设了5万平方米的国际商品馆,已引进55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种境外商品,义乌市场正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转变。涉外管理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09年7月,义乌海关正式挂牌成立,是杭州海关关区内首个设立在县级市的隶属海关。义乌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可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外国人在华就业行政许可等。自2007年开始,民航义乌机场每年开通到香港的临时航班,成为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义乌机场境外旅客比例达40%以上。

五、城乡统筹,社会和谐,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大力推进城乡统筹,致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方面良性互动、和谐共荣。2009年,共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63.28亿元。目前,义乌城市中心建成区面积83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73%。全面实行了城乡道路、电力、环卫、饮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工程受益面达90%以上。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市等,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完善城乡新社区建设政策体系,"园中村"功能分区改造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中村"全高层改造试点顺利启动。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治。积极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启动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甲型H1N1流感等疫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建立全天候"网格化"巡逻体系和"全城实时监控"系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5%。

今后一个时期,义乌将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着力创新10大工作机制、打造10大发展平台、建设10大重点工程、办好10大民生实事,建设大平台,招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深化市场发展战略研究,加快打造先进展示交易平台、便捷高效物流平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进一步推进市场"引进来"和"走出去",全力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二是构建工业发展大平台,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和引进领军企业,搭建系列产业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实业洼地";三是创新城市经营理念,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性地发展城市新优势,着力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农房改造,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着力建设富有商城魅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是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六是紧紧抓住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陶俊民(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